12-26,一场举世瞩目的发布会在全球六地举行,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首次发布,上海天文台成为全球六个发布地之一。
为什么会是上海天文台?在全世界深空探索的舞台上,上海天文台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请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来回答最合适不过了。
在前不久发布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项目获得了特等奖。大型射电望远镜是深空探测器导航和天文学研究的关键基础设施,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从2008年起,中科院、上海市和探月工程联合出资,由上海天文台负责研制65米射电望远镜,并于2018年通过验收。新建成的望远镜命名为“天马”望远镜,为65米主反射面口径,全方位可动,观测波长从21厘米到7毫米,共有8个频段,综合性能位居亚洲第一,也标志着中国的大型天文设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把光学望远镜比作探测深空的明亮眼睛,那么,射电望远镜就像一只灵敏的耳朵,能够捕捉宇宙中的射电辐射,倾听来自遥远太空的声音。这台高达70米的大型望远镜,重量达2650多吨。直径65米的主接收盘面面积相当于8个篮球场大小。望远镜的口镜越大,灵敏度就越高,它的角度指向误差不超过三角秒。一角秒是秒针跳动一次,所转过角度的七千二百分之一。
“天马”望远镜已经为我国的嫦娥五号、火星探测器、探月四期以及小行星探测等完成测定轨任务。今后,“天马”还将继续在黑洞研究、脉冲星、大质量恒星形成和演化等观测研究方面。
作为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项目的副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沈志强见证了65米射电望远镜从立项到建成十年的历程。他说,天马望远镜的建造是几代天文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关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院士。
叶叔华院士是中国天文界的传奇人物。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天文台台长,北京时间就是在她的主持下诞生。1951年,24岁的叶叔华从中山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天文台的前身徐家汇观象台工作。
当时,中国的时间精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严重影响了测绘、勘探等领域的建设。年轻的叶叔华挑起了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的重担。到了1963年,在各个天文台共同努力下,中国的世界时精度就跃居到世界第二位。1965年,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向全国发播。北京时间自此沿用至今,叶叔华也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叶叔华院士就提出要建造65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梦想成真。
如今,已是93岁高龄的叶叔华每天都去天文台上班,也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天文事业。她已经给上海天文台规划好了未来,那就是不久的将来,能把天文望远镜送到太空中去。
而作为年轻一代天文人的沈志强说,自己要学习老一辈天文人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都要抱着把事情做到极度、极致的高度,用尽我们所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他期待在未来的有一天,我们人类能够真正进入到黑洞里面,揭开宇宙的起源之谜。
(《未来说:执牛耳者》项目组 编辑:余寒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