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上海的骑楼一条街“,相信大家立刻就会想到那条闻名遐迩的金陵东路。骑楼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其将建筑物的底层打通以作为行人走廊,上面的楼层则犹如”骑“在底层之上,故称之为”骑楼“。因”骑楼“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的闽粤地区较多,故也有说法称:”金陵东路骑楼的形成是由于过去这里多闽粤商人而促成的“,那事实是否真就如此呢?这就要从金陵东路的历史说起了。
金陵东路街景(一)
金陵东路辟筑于19世纪60年代初,曾是当时法租界内最主要的道路之一,因过去法国领事馆曾位于其东侧,故该路的“旧称“如果从法文直译过来的话就是“领事馆路“,后来为了与公共租界领事馆路(现北京东路)做区别,故而就将该路称为了”公馆马路“,当然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可能更习惯称它为”法大马路“。历史上的”公馆马路“曾是法租界的行政与经济中心,除了上文中已提到的法国领事馆外,法租界公董局、会审公廨、巡捕房、商务参赞办事处与新闻处等都曾位于这条马路上,后来随着”公馆马路“上各类店铺的日益增多,从而也为以后该片区的商业繁荣奠定下了基础。
法国领事馆旧照
法租界公董局大楼旧照
那金陵东路的骑楼究竟是否是因为过去这里多“闽粤商人“而形成的呢?笔者通过查阅寻找到了如下信息:
1、据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馆)组编《印象.八仙桥》一书中所述:”20世纪20年代,公馆马路车水马龙,日益拥挤,路幅显窄,但若再拓宽就需拆除两侧房屋,要使拥有土地房产之业主出让绝非易事。1923年,法租界公董局决定将公馆马路人行道纳入车行道,宽度不得少于12米,沿街房屋改建为拱廊式骑楼,底层辟出宽3米,高7.5米的通道供行人通行。次年3月,公董局公布《公馆马路拱廊条例》。此后,公馆马路两侧新建的房屋均为骑楼。至1934年,公馆马路南侧有骑楼841米,北侧有532米“。
2、据黎霞著《老上海城记:马路传奇》一书中所述:”1925年公馆马路上经营的(各式)商号和酒楼、茶馆有较大发展,进出口业尤为兴旺,道路面临拓宽,当时法租界公董局采取的办法不是拆屋拓宽路面,而是规定公馆马路两侧房屋业主必须要在屋前建造一条有屋顶的走廊,即廊柱式骑楼供人行走。这种建筑风格同岭南一带的骑楼相似“。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金陵东路的骑楼风格主要还是因为20世纪20年代中叶时为应对该路面整体拓宽所导致的结果。
公馆马路(金陵东路)旧照(一)
除了“骑楼”外,在金陵东路留下的“传奇故事”也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以鸿运楼、鹤鸣鞋帽商店、恒源祥三家的故事最为知名。
鸿运楼创设于1850年,原名大鸿运菜馆,以经营宁波菜为主,约1861年后迁至当时的公馆马路(位置约现金陵东路156号)并改名为“鸿运楼”,其主要名菜有:黄鱼羹、黄泥螺、生炒鳝背、生炒甲鱼、鳗鱼等,在《淞南梦影录》中就曾对鸿运楼有过“庭盈东马,座满婵娟”的描述。据说著名富商朱葆三当年就时常会在此设宴招待各方贵客,犹太富商哈同与其夫人罗迦陵的婚宴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36年,“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原本想在鸿运楼操办他的七十大寿,却不曾想前来拜寿的客人数以千计,这寿宴单靠鸿运楼实在是摆不下来了,于是便又摆到了“大世界”,为此“大世界”还专门停业了一天,此事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滩,“鸿运楼”也借势“身价倍增”,公馆马路从此更加热闹了。
鸿运楼旧照
鹤鸣鞋帽商店于1936年在当时的公馆马路500号开业,“鹤鸣”二字出自先秦诗作“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一句,寄托了店主对于“生意兴隆”的美好愿望。鹤鸣鞋帽商店在其创办人杨光月之子杨抚生接手经营后开始越发兴旺,杨抚生以其在国外留学时所学习到的商业经营模式运用“广告宣传”全力为“鹤鸣”品牌提升知名度。当年有关“鹤鸣“的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不仅在报纸与广播中时常能够露面,就连铁路轨道旁也经常会成为”鹤鸣“用于广告宣传的”阵地“,杨抚生对于广告的设计也是颇有研究,几乎都能够准确把握到当时顾客的消费心理,一幅”天下第一厚皮“的漫画广告一经推出便家喻户晓人尽皆知,”鹤鸣“也就是在这样一波又一波的”广告宣传“以及自身商品的有口皆碑下跻身于沪上名店之列,从1939年其在南京路开设第一家分店到1950年其在全国共拥有13家分店和1家制造部,这家从金陵东路走出的商店最终在全国开枝散叶开来。
鹤鸣鞋帽商店旧照
“鹤鸣”的“天下第一厚皮”广告
“鹤鸣”的其它广告
说到金陵东路上的名店,“恒源祥“一定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其创始人沈莱舟通过八年的努力在1935年时终于将这家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恒源祥人造丝绒线号“从福州路迁址开到了位于兴圣街(现永胜路)一侧的公馆马路139-141号上并改名为”恒源祥公记绒线店“,他的”宏图伟业“也因此而开启了加速模式。
”恒源祥“的店名据说来自于沈莱舟所钟爱的一副春联”恒罗百货,源发千祥“,显然沈莱舟是想借此寓意将”恒源祥“长长久久的经营下去,那作为一位绒线行业的经营者为何一定要将他的绒线店开到”兴圣街“一带呢?原来”兴圣街“曾是当年上海著名的”绒线一条街“,坊间有俚语曾称”买绒线,兴圣街“,沈莱舟深谙其道,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恒源祥“搬到兴圣街上去,当然这一梦想也在他自身的努力下最终得以实现。
“恒源祥”创始人沈莱舟
那么在强手如林的兴圣街上,沈莱舟又是如何脱颖而出一鸣惊人的呢?这个就要说到沈莱舟在经营方式上的“敢于创新“了。
首先,沈莱舟在店铺朝向的选择上与众不同,别家的店铺都喜欢坐北朝南,而他的店铺却偏偏坐南朝北,这又是为何呢?为此沈莱舟自己是这样解释的:“顾客前来购买绒线大多是为了遮风避寒的,如果店面朝南,阳光灿烂,不适合做绒线生意,只有店面朝北,生意才会兴旺“,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沈莱舟的”这一妙笔“从一开始就为他的”恒源祥“着实加分不少,再加之其在店内大胆尝试采用当时在绒线行业内还比较少见的玻璃柜台并加以灯光照明,从而也大大增加了顾客来店”一探究竟“的兴致。
其次,沈莱舟除了大量邀请当时的影星名角来店内为“恒源祥“造势外,诸如冯秋萍、黄培英等绒线编结名家有时也会出现在”恒源祥“的店铺内,沈莱舟这葫芦里究竟又是卖的什么药呢?原来在20世纪30年代时,”织绒线“在当时的时尚女性与年轻太太中颇为流行,于是沈莱舟便把冯秋萍、黄培英等绒线编结名家请到店内并当众传授绒线编织技巧,这一来同样也是为”恒源祥“做了广告宣传,二来也进一步刺激了顾客的消费欲望,沈莱舟的这一招可谓又是一举多得。
再次,作为一名绒线商人,怎样才能持久获取到“价廉物美“的货源自然也是沈莱舟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早在“恒源祥”迁址兴圣街前,在这一带就有隆兴昌、泰隆等八家绒线店”先入为主“,他们从洋行那里拿到货源后再提价批发给其它同业,因此其它同业者对于这八家多持以”不敢得罪“的态度,这在客观上来讲对于”恒源祥“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沈莱舟精心策划,联合同行们一起在现新会路上集资开办”上海裕民毛线厂“,生产”地球牌“、”双洋牌“等优质绒线,至此”恒源祥“在一定程度基本实现了”自产自销“,再也不用看隆兴昌、泰隆等的眼色行事了。
金陵东路街景(二)
如今的“恒源祥“已经发展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毛线生产与销售企业之一,创始人沈莱舟可谓在其中厥功至伟,在金陵东路开启发展进行时的”恒源祥“作为”民族企业“的代表向全世界迈开了它雄健有力的脚步。
金陵东路街景(三)
金陵东路的繁荣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仍然在继续,除了大家后来都比较熟悉的那些乐器店、家居店、文化用品店以外,有不少上海的知名老字号也都曾经在这里开设过分店,其中就有如老介福呢绒绸缎、培罗蒙西服、吴良材眼镜、三阳南货等沪上知名品牌。
公馆马路(金陵东路)旧照(二)
1981年10月,沐浴着改革春风的“培罗蒙西服“在金陵东路403号又开出了它的分店。改革开放后,培罗蒙不仅继承了它以往注重质量和款式设计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将国外流行款式与国人穿着习惯相结合设计出更为新潮时髦的海派西服,受到了广大顾客的热烈欢迎,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曾挥毫书写“裁剪工巧,瞻视端严”这八个大字以此来赞誉培罗蒙的服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靖基也曾身着培罗蒙西服进行出国访问,一句”培罗蒙,半个多世纪的骄傲“在那些年中的上海可谓是红遍大街小巷。
“培罗蒙”旧照
如今的金陵东路正在面临着全新的“升级改造“,我们追忆它的过往,畅谈它的现在,展望它的未来,但无论如何,这些曾经发生在这条马路上的故事已是深深镌刻在了老上海的记忆之中并且永远无法抹去,道一声”珍重!金陵东路!祝福您的未来会更好“。
金陵东路街景(四)
金陵东路街景(五)
金陵东路街景(六)
金陵东路街景(七)
金陵东路街景(八)
金陵东路街景(九)
-END-
本文亦发布于“王阳明66 说上海”微信公众号。集笔者“数年走访收集总结之精华”的《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已与广大读者见面,现已在各大网店有售,大家如感兴趣可以关注,如需笔者的“签名本”也可在“王阳明66 说上海”公众号中进行留言。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