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写给上海的诗”征文活动12-24在豫园海上梨园迎来颁奖礼。诗人肖开愚、作家孙甘露出席颁奖。17位优秀青年学生从3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新诗奖、旧体诗词奖、散文奖等奖项。由获奖作品组成的诗集中写着:“谨以此集献给上海”,细细翻阅此集,尽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情丝与眷恋。
“我该如何描述一场盛大的失去。每次临近年关风箱里就长满了潮湿之人……人们预谋逃脱。然而又向何方?归来是所有离开的结果,而一切的旧地,也适时开始泛起潮音。”
“话已说多,时光正在发酵。我像是与一丛旁逸的苞枝互换了角度。翻土的音效,不会被轻易收录。”
获奖者代表们在海上梨园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作品缓缓而诵。听着他们的诗句,才惊觉原来同一个上海,在每个人的眼中,竟是如此不同。
“看了此次的参赛作品,很明显地感受到复旦诗社诗歌方向的变化。”肖开愚在演讲会上表示,“它从偏形式性转向了偏内容性,这是一个很好却也很难的转变,这意味着诗歌创作难度的加大。突破原来的东西很难,有时你为此筋疲力尽,它却依旧纹丝未动。” 肖开愚还提出了诗歌突破的难度,也肯定了诗歌突破的意义。
“复旦的诗社,涌现过很多很重要的城市诗人。这个传统和脉络一直存在。复旦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通过和豫园这样的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两相结合,打开了文学教育和诗歌教育普及和推广的窗口。这些诗歌作品其中所展现的都会性,对城市生活和空间的描绘与思考,具有一种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孙甘露在与肖开愚的对谈中提到:“很多地方的人写出的东西都有自己地域性特征,但上海不同,海派是一种风格,而不是地域性特征。上海的海纳百川和兼容并包让每个人,即便是外来人,对上海都可以有真实的感受和意见。”
在谈及上海新旧文学时,肖开愚提到:“上海的新旧文学不像其他,它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当时松江的云间诗社,它是上海旧文学的代表,但它在诗歌的形式、内容上不断改变、创新,并不一直停留在旧文学层面。”时代在前进,上海文学也一直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演变,它的大胆求变让它能够跟随上海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在当晚的豫园诗歌之夜,一群来自上海中学复兴诗社的高中生们用上海话、广东话等多种方言朗诵《南北诗汇》,让人眼前一亮。同样的词,在不同方言的演绎下,更显生动。他们用自己方式诉说着诗歌不仅仅是严谨有序的格律平仄,诗歌也可以很有趣。00后们将诗歌的经典与新鲜的演绎方式结合,令人耳目一新。传统与创新、经典与现代看似是矛盾重重的对立面,上海中学的同学们以特别的方式打破了它们的隔阂,营造了诗歌新的表现形式。
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思和也来到了当晚的诗歌之夜。生长于上海,他对上海文化有着异常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上海丰厚的物质基础滋养出了上海人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孕育了一批文人,上海文化便应运而生。
上海文化独具先锋性和包容性,因而无数海内外文化、艺术在上海这座城市交汇,并且发展出它全新的内涵。多元文化的汇聚让上海成为文化的运转中心,这是上海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海派精神的内涵和要旨。作为上海传统文化地标的豫园也正试图将现代方式与传统文化融合,推出如“国艺传习社”等文化项目,以手作互动等多种形式传递经典国学文化。
诗歌之夜,年轻的城市诗人在豫园海上梨园相聚。他们借助文字、声音、肢体,在尖锐而敏感的碰撞之中寻找诗意生长的更多渠道。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徐玮 编辑:爱华)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