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排在八大任务之首。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那么,在畅通内循环的过程中,该怎么打通卡点、堵点?看看新闻Knews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问政中国》邀请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一起进行解读。
恢复和扩大消费占据“C位”
消费作为促进经济恢复的基础,是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国家发改委在12-24记者会上进一步指出,今年开年以来我国消费加速恢复。当前一些制约消费释放的不确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随着消费潜力的快速释放,上半年消费领域主要指标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展望全年,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在贾康看来,当前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需要通过整个社会再生产,让老百姓通过就业更好地实现收入增长,具备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中央也非常强调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老百姓预防性储蓄动机。
去年,我国存款储蓄创下历史新高。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住户存款新增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了7.94万亿元。2022年四季度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消费市场出现明显反弹,但是距离消费能力的充分释放,仍需一个过程。
对此,徐洪才表示,未来提振消费,还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增加消费供给的质量,让一些升级性消费、改善性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另外也要注重把储蓄有效转化成投资,提升普通民众的财产性收入,使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促销费,房地产等大宗消费品是重要抓手,贾康认为,经过一年多的政策“暖风”频吹,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消除了原来的恐慌氛围,从低迷转为稳定,又转为总体有先有后的回升。下一步要更好发挥房地产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能仅靠政策调控,还应立足于“房住不炒”的政策基点上,打造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其中包括土地制度改革、保障轨和市场轨双轨统筹改革,以及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协调呼应等等。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避免重复投资
除了恢复和扩大消费,投资也是扩内需、稳经济的重要抓手。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持续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两端发力,分别增长超9个百分点,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发改委介绍,今年要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此外,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城市内涝治理等民生领域建设,也将加快推进。
“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投资是关键”,贾康表示。今年绝大部分省份的投资增速目标都普遍要高于经济增长目标,其中有11个省份投资增速目标定在两位数。贾康认为,这些地方采取“投资加码”的行为有其合理性,但要注意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效投资。
“保障投资的有效性,必须进行高水平的可行性研究。另外,要在结构优化方面保证发展的后劲,这些需要通盘考虑和设计”。而对于非政府主体的投资,贾康认为它具有明显的竞争性,政府要给予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加强产权保护,让市场主体在投资的竞争中,能够真正调动聪明才智,形成更高的绩效水平。
保障有效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在“加力提效”。今年财政部顶格提前下达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额度,总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0%。
徐洪才表示,早发快发专项债其实是想在投资方面打一个“提前量”、早一点发力。另外,专项债资金的使用范围,可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县域经济下沉市场的公共需求是很旺盛的。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一定要夯实县域经济,带动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
城乡良性互动 进一步畅通内循环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也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围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要目标,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纲要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
在徐洪才看来,扩大内需,可以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关联起来,有效推进城乡要素间的流动。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农村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如果仅靠农村自身发展,速度太慢”。徐洪才认为,要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出发,建立城乡之间要素的良性互动、自由循环的机制,改变以往“农村人才流到城市回不来”,“城市资金和技术流不到乡村”的局面,让城乡要素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流动”。
此外也要看到,目前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在城市工作居住,他们尚未全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此,还需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及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相关权益。“只有城乡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畅通内循环,助力高质量发展”,徐洪才说。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杨臻 毕俊杰 史瑞刚 郝苗苗 黄艳琳)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