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路543号,是一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在不少城市考古爱好者眼里,它的背后有着很多传奇的历史故事。不过这些年,这栋老建筑似乎一直没有得到保护,越来越破败,甚至可能面临被拆除的命运。这栋建筑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为何至今得不到修缮呢?
广东路海口路口的这幢老建筑,吸引了不少城市考古爱好者们的关注,它的前身是建于1929年的“中央旅社”。“这里曾是公共租界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中央旅社的体量和规模在当时的上海算是相当大的旅社,据说有200多间客房。”“上海城市考古”创始人陈寒松介绍。
当时的国华广播电台、中央信托局等重要机构都曾入驻于此。解放后,新华书店把这里作为职工宿舍和招待所使用。如今,老楼里里外外都显得有些破败、杂乱,红色的“拆”字随处可见。
据介绍,大楼在2008年时曾进行过动迁,墙面上现在还留有一张清退租户的通知,不过直到现在,仍有个位数的居民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签约搬迁。
从马赛克的地面、天花板上的波浪卷纹等一些细节,依稀能看出老房子曾经有过的辉煌,也正因为此,有城市考古爱好者建议,这幢老建筑是否有可能作为一个历史记忆的载体,予以保留。不过,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这栋大楼并不属于某一级别的历史保护建筑,也不是历史保护点,也就是说,没有必须被保留的“名分”。
关于老楼会不会被拆,大楼管理方表示,他们也没有定数。专家表示,房屋本身的主结构和保存状况其实都还算不错,建议保留建筑主体进行内部的更新改造再利用。“它是钢筋混凝土的,是现代材料和现代建造方式产生的现代建筑,对它继续改造再利用条件都是相当不错的。”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刘刚说。
同样还在等待命运判定的“没名分”老建筑,还有芷江中路上的这两栋石库门建筑。2019年,两栋老宅被划入旧改征收范围,里面的居民陆续搬离。随后,周围的其他房子陆续被拆,只剩下孤零零的两栋石库门。它们的命运也让老建筑爱好者们十分牵挂,“一栋是叫源源里,还有一栋是叫滋德里,在淞沪抗战中有明确史料能够证明它确实受到过日军炮火的摧残,早期曾经有多家工商业,还有民族工业、文化机构都在里面进驻过,它也是一份珍贵的抗战遗产,值得我们去铭记这段战火纷飞的历史。”老建筑爱好者李维嘉表示。
静安区规资局介绍,其实在2019年地块启动征收时,他们就曾经排摸过,虽然这两幢石库门并不在文保建筑之列,但出于审慎考虑,他们将其列为了需要保留的建筑。随后进行了两年多的评估和论证,本月初才终于明确,两栋石库门的形制和一些构件会予以保留,集中在旁边一处文保点附近进行更新复建。
城市的高速更新发展中,难免会碰到一些老建筑的去留问题。专家认为,对于一些没有名分但确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还是要谨慎评估。如果能进行合理的更新与二次开发,也许能为未来留下更多的城市记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松表示:“历史建筑是早于现在规划存在的,所以做规划开发建设时就要优先考虑到它们,跟公共空间结合得好,它们只会给开发项目增添价值、提升品质,或者增加趣味性和文化含量。”
(记者:魏克鹏 陆瑶 摄像:李连达 包钢 夏祺 车秉键 编辑:由由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