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六域”中的“九峰三泖”主要位于松江西部、金山北部区域,九峰,是上海唯一的山丘地带。而世易时移,三泖变迁巨大,逐渐淤涨成田。虽然沧海桑田,但九峰三泖的地理特征,仍然成就了松江独特的地域文化。让我们走近松江区佘山镇的刘家山村领略沪派江南中的“峰泖”之美。
松江西部,地势错落,既有黄浦江的源头,泖河;又集中了佘山、辰山、天马山等几座山峰,由此组成了上海著名的“九峰三泖”。
什么叫“峰泖”呢?“峰”可以理解成小山,比如天马山、钟贾山,而另一边的佘山和辰山也尽收眼底;“泖”指的就是平静的小湖,比如马山塘,还有过去的“三泖”古水系,就是从这片单元中川流而过,像这样一片依山而居、水网密布的村落肌理,就形成了“峰泖”意象。
在佘山镇的刘家山村,便能一览“峰泖”意趣,站在村民瞿金才的家门口,“山水江南”有了具象的呈现。
据刘家山村村民瞿金才介绍:“后面天马山,这里辰山,再过去佘山,那有一条大河,我们从小就长在这里,以前村里有好多好多菱塘,大人在采,有时候大人不在,我扑下去采采。”
这就是菱桶,形似娃娃的澡盆,可以用来装菱角,也能用于载人。瞿金才家里,至今还保留着这种因水而生的生产工具,也保留着沪派水乡人家独有的儿时记忆。“重心要掌握好的,你进来要翻掉的,有菱么,这样子一抓一抓采进来。”瞿金才边说边演示。
“峰泖”所展开的画卷,不只有自然风光,站定远眺,还能看见不远处山头上,立着一座来头不小的宝塔。“护珠塔又称宝光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后来因为里面在砖缝里面发现了宋代的钱币,老百姓就去挖砖取钱,导致在西北角挖了一个大窟窿,再加上地基的原因,导致塔身发生了倾斜,所以现在成为松江一张著名的名片——松江斜塔,比‘比萨斜塔’还要斜。”松江区博物馆副馆长王效玮说道。
护珠塔所在的天马山,正是松江九峰之一,这也是上海仅有的平原浅丘。一千七百年前,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就曾在小昆山读书;元代以后,“九峰三泖”更是江南文人的精神家园。据王效玮介绍:“《富春山居图》就是完成于松江夏氏的知止堂,其他还有比如《九峰寒翠图》、《九珠峰翠图》,包括《九峰雪霁图》,都是以‘九峰三泖’作为意象创作的画作。”
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这样可贵的沪派风貌和文脉,能不能被留住?去年起,上海市规划院、华东院和上海大学组成联合团队,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研。“我们在古献志上查到《干山志》,也是说这边特别容易水烟弥漫,就是因为两岸夹河的布局。”华东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高级规划师黄数敏这样说。
在地势平坦的上海,松江这几个零散的山丘,早早被开发出了各种文旅项目,这就更让夹在中间的这片原生态水乡,显得弥足珍贵。走访间,规划师黄数敏常被村民们悠然自得的日常所打动。比如:夏天晚上在小河边,拿个椅子,切半个西瓜,蒲扇摇一摇,然后,会有小甲鱼自己爬上来。
黄数敏坦言:“世外桃源为什么令人向往,并不是说它过去之后,进入了一个繁华的世界,其实世外桃源走进去了才豁然开朗,原来里面的人都还过着一种质朴的生活,回归到人最本真的一种状态。”
展开上海发展的历史长卷,松江文化兴盛、经济富庶,有着“上海之根、浦江之首”的美誉,后续,“峰泖”意象所蕴含的田园诗意,将在乡村空间打造中,呈现怎样的沪派风情,规划设计师们正在谋篇布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葛岩表示:“在乡村空间里面,我们发现有非常多的这种历史文化遗存,确定了未来打造的像刘家山村这样的试点,后续‘三师联创’团队也会继续跟进,做一些深化的设计方案,把最终想描绘的‘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整个空间意象,在松江区有一个具体的落位。”
佘山刘家山单元包括3个行政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作为“诗画山水江南”的文化意境在上海乡村空间的重要承载地区,将保持着依山而居从中心呈放射型分布的村落肌理,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重要意象的“山水”在上海乡村徐徐展现。结合专项规划,上海将于近期聚焦20个乡村风貌单元试点,至2027年底,营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风貌保护传承样本,着力保护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能在上海乡村感受“沪派江南”。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丁家伟 |
责编: | 李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