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子”这个词,一直活跃在上海人的口中,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上混得不错,有实力、有魄力,我们就称他为“模子”。但是,对于“模子”侬又了解多少呢?
“模子”如果在一个词的最后,比如“XX模子”,则表示有某一类特征的人。先来考考侬,啥叫“撬边模子”?
上海话“撬边模子”,跟还有一种模子非常接近,这就是“连裆模子”,北方人常把这种人称作是“托儿”。
很多沪语专家认为,这个“撬边”,应该写成“缲边”,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做衣服缝边,把布边往里卷进,再缝,使不露针脚。另一种指的是街头非法交易中,卖方合伙人假装顾客,造成商品紧俏或价格便宜的假象,引诱他人上钩。
上世纪20年代,上海滩还流行一种敲诈行为,叫做“撬摆(巴)”。流氓常常雇佣女子,暗中引诱男子赌博,万一发生冲突,她们也可帮助赌主脱身。“摆”原意就是指衣料的毛边,在上海的成衣铺子里,修饰毛边大多由女工来完成——这道工序“缲(qiao)摆”。
“缲”字生僻,久而久之就成了“撬边”。有撬边,就有反撬边。还是以买东西为例子,如果不帮“撬边模子”,而劝说顾客不要购买的行为,就会被称为“反撬边”。
同样,“连裆模子”(上海话,串通一气的意思)最早的来源,也是和裁缝技艺有关系。侬想,如果裆部不是连在一起的,两个裤脚管还叫裤脚管么?改叫“袜套”好了!所以,好事情在一起做,上海话叫“搭档”,这个是“档次”的“档”;坏事情一起做,上海人就会用“连裆”,“裤裆”的“裆”。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上海话里还有一句,“乃两个宁,穿一只袜统管的”,它的意思和“连裆模子”还是有区别的,“连裆模子”很讲究配合,谁在前,谁断后,而“穿一只袜统管”基本上就是脚碰脚的意思了。
好了,说了噶许多“撬边模子”和“连裆模子”,个么,侬是伐是晓得,“模子”两个字是哪能来的呢?
“模子”,实际上比较流行的有三种写法,一种就是比较常用的模范的“模”,一种是麻皮的“麻”,还有一种呢,是码头的“码”,砝码的“码”。各自是啥出处呢?
砝码的码,很简单,说明这个人就是一个标准,我就是一只砝码,要跟我比,喏,大家上称过一过,引申的意思就是“起表率作用的人”;还有一种,是号码的“码”。过去工人在流水线上,大家互相只叫工号,比如,“2567上班了!”,穿的衣服么也叫“号衣”,所以,“码子”就是一对一的人头。
后来,上海的工厂开始规模工业化了,制造业要开模子,专业点,叫“模具”。过去的老师傅伐叫“开模具”的,叫“开模子”,模子开的好了,之后出来的产品,就会质量过得了关,厂长就会过来表扬一句:“模子灵的!”后来,上海闲话里就多了一句,形容两个人很像的话:“一只模子里刻出来的”。
那么,“模子”哪能会变成切口呢?这就要从“文化革大命”讲起了。在那段时间,都是以弄堂为辖区管理单位的,每条弄堂里,侪有一个最狠的角色,大家叫伊“一只鼎”。如果每条弄堂侪有“一只鼎”么,啥宁又是最狠的呢?个么,就请两个“一只鼎”来“配模子”,啥意思?打相打,模子要匹配才可以啊!
配好“模子”么,就要开始“拉场子”了。比如说,侬是XX里出来的,“乃“枪势”浓伐?有本事,跟阿拉弄堂的来配配看模子?!”这么一说,两个“一只鼎”就要“对开”了,也就是北方人说的“单挑”。两条弄堂的人排成两排,互相握手,还要说一句“向侬学习!”——真是颇有当年《三国志》打仗的风范。
上海闲话非常咂劲,本来一个“模子”么就够咧,还要加上很多“浇头”,比方说,“模子”可以形容一个人的体型,也可以形容一个人讲义气,有胆识,总归是一句好的话。哎,当“模子”前面加上“浇头”了,这下“模子”的味道就变调了——“滑头模子”、“三光模子”、“小刁模子”,只只侪伐是好的“模子”。
“滑头模子”是指一些油滑、不守信用的人;
“半吊模子”是说那些不内行、不老成的人;
“小刁模子”是指刁钻阴险、会用心计的人,有时候也会指一些吝啬的人。
个么“三光模子”啥意思?以前,抗日战争时有一个“三光”政策,是指杀光、烧光、抢光。战争年代是早就过去了,现在的“三光”是指吃光、用光、当光的人。所以,“三光模子”也是一只“脱底棺材”的“月光族”!
还有很多“模子”,估计只有老上海才知道了。
“吃精模子”,啥意思?有好处冲在前面,吃亏的事,躲在后头,要逃的,叫“吃精模子”。
“吃斗模子”呢?就是打相打,一群人当中比较吃格、吃硬的人。
还有“格档模子”,就是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互相之间就是“格档”。
老早底上海话里有一句,“格档模子拿摩温”,啥意思?“拿摩温”么就是“NO.1”咯,这话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是最棒的,最好的。
个么相比“格档模子拿摩温”的,就是“寿头模子”。“寿头”,寿命到头,人越活越戆,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寿头”,寿命刚刚开头,人像小孩子一样,啥都不懂,无知,总的来说,“寿头模子”就是戆大的意思——老早底,上海滩还流行一句闲话:“宰伐光的冲头,死不光的寿头”。
还有一种,叫“打桩模子”,个么,“打桩模子”到底是哪能“打桩”的呢?
最早出现“打桩模子”是在文革期间,互相之间调换毛主席像章,有的人有两只一样的,个么拿去跟别的人换一只自己没有的,乃么,在换的辰光就发现,哎,我一只比较稀缺,或者质地比较好,可以换对方两只、三只,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市场。
后来,“打桩模子”出现的地方换到了电影院门口,调换电影票了。调毛主席像章是不能出现钱钱交易的,而电影票就不同了,基本就是以牟利为目的的,所以,当年电影院门口倒电影票的“打桩模子”非常多,我印象当中,80年代大光明门口经常是一长条的“打桩模子”。票子倒伐出去,个么,自己享受,进去“孵空调”也好的——这应该就是上海滩的第一代“打桩模子”。
后来,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有了“出国人员服务部”。啥意思?如果一个人出国,那么,他回来可以带一两件物品,有的时候,他出去趟数多了,想要的物品么都买好了,手中的大件进口商品的额度又没用掉,好,“黄牛”来了,收掉侬的额度,再高价倒卖给需要的人。
老上海,侬还记得金陵东路外滩的“友谊商店”伐?记得“兑换券”、“侨换券”伐?
“友谊商店”门口头的“打桩模子”,绝对是上海滩当年的一大风景。而且有劲咧,“打桩模子”有标配的:人么“精精瘦”,晒了“墨赤黑”,天热么一条“西短”(西装短裤),衣服呢,“梦得娇”,管伊“正卡”、“大卡”(上海话,正版和假货),人人一件,就像是工装服一样。
“元宵模子”还有人晓得伐!(我今朝一定要摆了最后讲,为啥?放了太明显,老板要吃牌头的)
“元宵模子”,跟元宵节么啥关系,专门指乱搞男女关系的情场高手。为啥这么叫呢?以前乱搞男女关系,上海话里有句切口,叫“搞元宵”;而且,“搞元宵”,撩的侪是“有米”(有钱)的女人,当然,则番斯好,也是可以撩的——所以,元宵模子,也就是专门“吃软饭”的男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