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的大会战,正在复旦如火如荼。从今秋新学期开始,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用一学年努力,实现AI“三个渗透率100%”,即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本次AI大课,是从自发上课转向系统建课,是从AI4S“有组织科研”向AI+“有组织育人”的深化延伸,它涉及教学范式的变革,因此,学校将汇聚AI科学家、学科领域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共同协作来完成教学实践。
比如,诺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将围绕蛋白质结构建模,让同学感受AI如何为科学服务。而去年在全国第一个推出的开源大模型MOSS的设计者邱锡鹏教授,则将在AI通识课程中,带领同学们深入AI新浪潮前沿。
据悉,全校相当一批各学科国家级人才已经领衔投入AI大课建设,带领青年学生共同探索、开拓科学智能和AI垂域最前沿。
“最强师资”已经到位,“AI大课”将如何本研全覆盖呢?总的来说,复旦AI大课将构建AI-BEST课程体系,即AI通识基础课程(AI-B)、AI专业核心课程(AI-E)、AI学科进阶课程(AI-S)与AI垂域应用课程(AI-T)。学校表示,课程整体设计为进阶式,充分考虑文社理工医各类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和成长成才需求,面向现实、面向行业需求、面向未来。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无论你人工智能“底子”有多厚,都可以在复旦校园内与AI亲密互动。
具体来说,AI-B课程,面向全校本研学生,进复旦的学生哪怕AI零基础,也能听得懂、跟得上,课前不用特别准备。
AI-E课程,则面向修读AI学位的同学,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课,培养AI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修读这部分课程,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基础。
AI-S课程,是各学科生长出来的与AI相关的知识体系。X+AI,充分体现复旦AI赋能科研创新范式变革的特点。适合各学科各专业中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同学。
AI-T课程,是垂域应用,沉浸在产业和科研的AI应用场景之中,直接面对产业和科研问题,拓展AI应用的前景。所以分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两个子序列,适合有志于在AI垂直领域开拓的老师和学生。
AI-BEST课程覆盖学生学习成长的各种需求。根据不同的修读路径,这些AI课程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充分赋能同学们的发展。
通过AI大课建设,复旦将力争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和国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全市高校和产业垂域需要,支撑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编辑: | 戴晶磊 |
通讯员: | 赵天润 |
责编: | 顾怡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