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8年、也在武汉工作8年的张宁可以落户武汉了。仅仅3个月前,他还被挡住落户政策之外;但随着新政落地,难题迎刃而解。
从昨天(12-25)开始,武汉市公安局根据《武汉市招才局、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受理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最大的变化就是进一步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第一次遇到张宁是在今年12-25。当时,武汉已经因其频频出台的人才招揽政策引起全国关注。在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政务中心,记者遇到张宁和他的妻子,正在户籍窗口咨询落户的相关要求。
根据武汉当时的落户政策,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创业就业证明就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但是,张宁不符合这个落户条件,因为他已经毕业8年了。而现在,新政出台,3个月前的限制再次成为“过去时”。
为招揽人才 新政频出
根据昨天(12-25)实施的落户新政,博士、硕士毕业生不受年龄限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5周岁放宽至不满40周岁;普通高校专科学历、非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由年龄不满30周岁,放宽至年龄不满40周岁。其次,取消择业期限制条件。不再按毕业3年内和超过3年、普通高校和非普通高校设置不同的限制条件。再者是取消就业创业限制条件。落户与就业创业政策“全脱钩”,就业的取消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创业的取消营业执照和半年以上缴税证明等材料。
不仅如此,就在本月12日,武汉还发布了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收入新政,凭毕业证就可落户、购房租房“打八折”。看看新闻knews记者了解到,这其实是武汉人才保障房福利的延续。武汉计划未来五年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其中,大学毕业生安居房85万平方米,以6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这次的政策,是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合租可低于市场价的30%。
12日发布的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武汉在全国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用人单位可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给予合理的薪酬。
事实上,武汉从今年年中开始,在招揽人才上就频繁出招,于今年2月提出“未来五年留住百万大学生”。紧随其后又成立招才局,雷军、陈东升等六位知名企业家出任首批“招才顾问”。
12-25,武汉出台今年的第一次户籍新政,明确降低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门槛:凡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内无须买房即可申请落户,博士、硕士人员可直接落户。此外,招才局还拿出3765套大学生人才公寓,提供给毕业三年内留汉创业就业的无房大学生,租赁价格不高于同一地区市场价格的70%。
随之西安、长沙、济南、南京、杭州、郑州、青岛、厦门等新一线、二线城市纷纷加码人才政策,开始了“抢人大战”。
为什么是武汉?
之所以屡屡“祭出重器”,与武汉多年来“虽楚有才,晋实用之”的痛点密切相关。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在武汉的一千多万常住人口中,有130万都是在校学生,这一数字位居世界首位。武汉有各类高校89所、科研机构96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每一年,武汉市有近三十万大学毕业生,但毕业生留在武汉的比例一直不高。2013年,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为10.4万人,2016年不足15万人。近年来留在武汉的大学生虽然在逐年增多,但武汉仍未摆脱人才输出地的“魔咒”。
表面上看,为了留住人才,武汉今年在“留住百万大学生”大政策下频频出台新政,其背后实质是武汉经济发展转型内驱动力使然。
武汉近些年经济崛起,位列“新一线”城市之列,其经济从传统的工业向第三产业等高端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激增。
“武汉有空间实施宽松的户籍政策来吸引大学生。”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成德宁在2014年参加过武汉市关于人才发展战略的调研,并向武汉市委调研室提交过一份人才战略调研报告,指出武汉需要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评价武汉今年的人才政策时,成德宁认为,相较于一线城市,武汉的城市面积相对充裕,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扩容潜力较大。且已经在武汉就业的大学生本身就常住武汉,放宽落户并不会使得人口激增。“这是武汉出台宽松户籍政策的背景,与国家的户籍政策方向是一致的。”成德宁指出。
同时成德宁还在人才战略调研报告中,把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引进放在重要位置。“武汉毕竟有很大一部分制造业,需要此类人才。”
不过对于武汉频频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除了落户政策简单易行之外,也有人提出疑问,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到底能指导多少企业单位遵守?购房租房“打八折”如何保证房屋的供给量?
人才新政的背后,是各城市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近几年,成都、武汉、杭州、南京、青岛、长沙等城市GDP相差不远,你追我赶,掀起了“新一线”城市“竞争浪潮”。
“新一线”城市是相对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衍生出的新概念,由媒体2013年首次提出,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进行评选。
国家也在有意识地鼓励这些城市崛起,希望在全国建设更多像京沪这样的可以承担全国性服务功能的大城市。近两年来,国家给很多内陆省会城市大开政策之门,包括国家新区、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中心城市等政策蛋糕。
这些政策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既是一种品牌,也是一次城市营销的极大成功。它们不是普惠式的,实际上就造成了城市间的政策竞争,而人才发展又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
在这种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中,人才的价值被推至突出位置。“人才大战”的本质,是完成人才的合理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应采访对象要求,张宁为化名。)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正磊 实习编辑:刘清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