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澳门路660弄,只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搭着简易屋棚,原本的公共绿化已难觅踪影,本就不宽的道路被严重挤占,空中楼阁随处可见,阳光房、加层,花样百出。
这些违法建筑有不少被租给了外来人员,做着类似早点、理发等小生意,扰民严重。
然而,这个看上去像“城中村”的小区,门口竟还挂着市政府2005年颁发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
原来,澳门路660弄内,有32幢始建于1920年的日式小楼,是典型的“和洋折衷日本近代集合式住宅”。但目前,除了零星几栋楼的外侧,还能看出些许老房子的原貌,其余历史建筑的风貌,几乎都已被违法搭建破坏殆尽。
上海中山物业有限公司丁祖彪表示,我们小区里面一共牵涉到151家人家,42家人家是违规的,占的面积大概1000多个平方,已经有20多年了,一直延续到现在。
据介绍,这些原本独立的小楼自从搬进72家房客后,人口密度就急剧上升,一些居民为了解决生活需求,便自行搭出了厨房和卫生间,日积月累,违建越来越多。
澳门路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刘莉芳说,小孩大了,要结婚了,第三代出来了,他没有办法,里面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厨房都是公用的。
既然违建起源于老百姓的生活需求,那么,能不能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普陀区长寿街道拆违办介绍,不是没做过这样的尝试,今年初还征询过居民意见,但半途就卡了壳。
长寿路街道拆违办负责人吴奉頲称,很多的居民是希望动迁而不是修缮,不动迁也可以,要保留违法建筑,不拆除的违法建筑,才同意修缮或者改造,修缮的工作就搁置掉了。
于是,属地政府陷入了两难。动迁一时半会儿动不了,而要保护历史建筑,就必须拆除违建,这势必又会影响居民们的日常生活。
在拆违、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历史建筑保护之间,能不能找到一个多方共赢的平衡点呢?
专家指出,当一处建筑,挂上优秀历史建筑铜牌时,就应该是保护的开始。等原有风貌都被破坏后再想到恢复,往往为时已晚。对于像澳门路660弄的情况,为今之计,也只有先合理纾解人口密度,同时再想办法对基础设施做一些弥补性建设,并建立运营维护机制。
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副教授李彦伯表示,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应该有一个机制的设计,希望能够把企业或者社会的力量也能够纳入进来,应该是根据每个街坊每个建筑具体的情况,让它有平常的一些运维的制度,包括怎么样去修缮,怎么样去保养。
目前,当地拆违办打算从拆除经营性违法建筑入手,来降低人口密度。
普陀区城管行政执法局长寿街道中队拆违组沈灵告诉记者,他们之前到7月份为止一共拆了12家人家的(经营性违法搭建),到年底经营性的要拆除42家,自住的要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以后慢慢地做工作。
值得深思的是,上海到底还散落着多少像这样被过度使用的历史建筑?它们何时才能被解救出来并恢复原貌呢?
近年来,曾不止一次报道过历史文保建筑遭破坏的消息,然而类似事件似乎还在不断发生。在痛心疾首之余,我们也不禁要问:“保护”难道只是说说而已的吗?对于破坏行为,除了罚款,还有没有更行之有效的惩处手段?事实上在国外,既是优秀历史建筑,又是居民住宅的房子也不少,可见保护和居住之间,并不是天然对立的。期待上海也能借鉴相关经验,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居民日常居住需求之间,做出有益的探索。感谢收看新闻透视。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