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看看新闻Knews记者向普天下的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更要向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女性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感谢你们的最美逆行、感谢你们的辛劳付出,作为患者、作为同事、作为家人、作为朋友、作为上海人,我们都在等待你们凯旋的捷报!
在上海的医务工作者中,女性有将近19万人,占比超过73%。她们活跃在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疾病预防、管理等各个岗位上,用智慧和双手,托起了上海卫生健康事业的“大半边天”,为守护百姓健康默默贡献着巾帼力量。
90后的孔蓉蓉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重症区的“呼吸治疗师”。紧盯着呼吸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值,随时调节呼吸机的运行参数,是她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用她的话说,这是在和病人的肺部对话,如果参数调整出错,会给病人的肺部造成损伤。
为病人吸痰、做微生物检测是暴露风险极大的工作,通常只有一个人完成。一旦病人在吸痰时发生呛咳,带毒的痰液会混在气溶胶分泌物中被喷出,操作的护理人员非常容易被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程常常会突然加快,孔蓉蓉慢慢学会了抓住患者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前的蛛丝马迹,主动提前干预。战斗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小孔说自己成长得很快,只要有需要,她一定会坚守在岗位上。
小孔说,疫情结束后,她要找个男朋友,谈场恋爱。有空还要多回家,陪陪爸爸妈妈。
公卫中心ICU的护士长叫颜萍。12-24,她主动报名进入重症区值守。很多人不知道,当时距离她腿部骨折刚刚六周,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为了行动方便,颜萍提前拆了石膏。于是,急诊监护室里,大家常常能看到这个步履蹒跚的身影。
进病区的第一周,需要协调的事情很多。有一次,颜萍结束护理班后,又回办公室接着做排班表到深夜,没想到直接睡着了,当她醒来时,意外发现自己竟然在走廊里。原来,同事们知道护士长的辛苦,眼看她睡得沉,都不敢吵醒她。但又放心不下,怕发生什么意外,于是大家就把护士长挪到走廊上休息,这样出来进去都能照应上。
隔离病区不方便打电话,想念儿子时,颜萍会看看照片,看一会儿又继续投入工作。而她的爱人刘丰则一人挑下了管娃的重任。不过刘丰是名急诊医生,经常需要值夜班,所以12岁的儿子常常一个人过夜。刘丰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每次打电话回家,儿子都会大声唱歌给自己听,告诉自己,不害怕,这让他们夫妻俩更多了一份愧疚。
颜萍说,疫情过去后,她要和外科监护室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吃顿火锅,好好庆祝下,也要回去抱抱儿子。
儿科医院也是上海抗击疫情的前线之一,这里先后收治过11名新冠肺炎小患者,目前还有4名患儿住院。照顾他们的是一群防护服妈妈。
生病中的孩子总是格外娇气,由于身处隔离病房,患儿父母不能陪伴,所有的照料工作都落在了感染科护士们的肩上。护士长夏爱梅和同事们,总会想尽办法安抚这些独自住院的孩子,这支又当爹又当妈的团队中,还有好几位连男朋友都还没有呢!
当然,总有几个敏感词会打破平静,比如——吃药、采样。要知道,患儿的哭闹随时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暴露风险,但夏爱梅说,只要一走近孩子,大家的心就融化了。
夏爱梅坚信,病毒会有被战胜的一天,所有人都能脱下防护服,回归正常生活。
新冠疫情发生后,上海近26万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忙碌在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服务一线。其中的1649人主动报名、驰援武汉,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这其中,有1088名巾帼英雄,占援鄂医疗队员总数的2/3。她们是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温柔的女儿,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她们挺身而出、无所畏惧、勇于奉献,绽放着铿锵玫瑰的美丽与精彩。
上午七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的早班班车出发了。这辆车要开40分钟,才能到达医疗队负责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为了节省时间,病区患者病情通报会,就在车厢里进行。这时,护士长李静怡收到了儿子发来的一条微信,瞬间红了眼眶。作为妈妈,李静怡坦言,自己很想念孩子。但是30秒后,收拾完心情的护士长就要进入病区接班,等待她的将是隔离病房里的生死时速。“根本不会感觉你自己想去小便,没有感觉的,你所有的水分都在都化成汗水出来了。我当时穿着手术衣,外面还穿了一套工作服,两套布的衣服,全部是湿透的。”
李静怡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她所在的病区里,清醒的病人比较多。每每就是接个电话便会嚎啕大哭起来。有些病人是一家人都感染上了新冠肺炎,也许救护车前的一别就成了永诀。说到这里,李护士长忍不住哭了,“就更加觉得,一定要把这个疫情早点结束,要把手里的救治工作做好……”
八公里之外,驻扎在同济医院光谷园区的瑞金医院援鄂医疗队也开始了上午的交接班。医师组组长刘嘉琳站在一群男医生中,显得格外娇小。但实际上,病区里每一位重症患者的诊疗方案,都是由她最终定夺的。
把前一天病人的情况梳理了一遍后,刘嘉琳准备进入隔离病房查房。手术服、隔离衣、两个医用口罩、两层手套、再加上鞋套、面屏,这是进入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的“标配”。刘医生说,隔离病房的医疗人员原则上四小时一换,时间长了体力跟不上,容易出现意外。而实际上,光是穿戴好这一身“行头”,刘大夫的呼吸已经略显急促。而边喘着气边说话的过程,要持续整整四个小时。
进入隔离病房不久,病区内一个同时患有肺鳞癌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出现循环衰竭、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的紧急情况。刘嘉琳立刻穿上一套带有新风系统的防护服展开了抢救。而在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来是“突发情况”的救援,在刘嘉琳的日常工作中并不罕见。只是,她在污染区工作的时间要相应延长;只是,她查房时询问病人时呼吸的压力变得更大。她坦言,如此高频率地直面感染风险,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这还是第一次。
在病区里有一面心愿墙,上面贴着医生和患者们手绘、手写的心愿。“别担心、我们在”、“多吃点、武汉加油!”这些都是刘嘉琳和同事们业余时间画的。“在病人面前,我们很温和。但是在病毒面前,我们很坚韧。”而能从瑞金医院接管的病区顺利康复出院的患者,都会得到一张特殊的“抗疫大学毕业证”,这张毕业证,见证了刘嘉琳和同事们与患者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日日夜夜。
刘嘉琳坦言,抢救病人绝不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失败和遗憾。尽管很痛心,但是她和同事们都明白,这时候更需要冷静地思考和总结,下一次怎样提高、做得更好。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戴爱兰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资历最深的护理人员之一。来到前线,本想着要“上阵杀敌”,却不想医疗队希望经验丰富的她能承担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虽然有点小失落,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转念一想,确保身边战友“零感染”的任务同样光荣而艰巨。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戴爱兰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检查器械的消毒、物资的准备,然后就是站在隔离区的门口,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位同事的防护设备是否完备。
一天下来,戴爱兰要把关100多次。她说,自己就像啄木鸟一样,也许工作的时候有些“吹毛求疵”,但是所有人都理解,她是要把每个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都保护好,因为他们是患者的希望,是医疗队的战友,更是戴爱兰的“孩子”。
李静怡、刘嘉琳、戴爱兰、孔蓉蓉、颜萍、夏爱梅……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更要向抗疫一线的女性医务工作者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节日快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叶钧 周文韵 朱齐越 编辑:范燕菲)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