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述人菲利普•肖特开场白
我们平常人都喜欢过和平、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在大变革的时期,这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回顾1642年英国革命期间的伦敦,爆发了内战,主张共和体制的国王被送上断头台;再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费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再来看看这座城市,上海——二十世纪伊始。
我是菲利普•肖特,历史学家,在我看来,每一场革命都各有不同。那么,为什么中国革命选择自己的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所以我来到这里,我将从这次寻访中寻找答案。
第一集 千年之变局
1895年,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蒙受国耻,充满爱国情绪的中国人顿觉五雷轰顶:弹丸之地的岛国竟然打败了皇天厚土的大清帝国,千万人都在问:为什么?
三年后的1898年,光绪皇帝首肯了“百日维新”,因为它仅仅持续了一百天。皇帝希望借此匡正时弊,中国战败源自于此。但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朝廷保守派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维新运动化为泡影 。维新派领袖们有的流亡国外,有的则逃到了上海的外国租界,促使中国进步舆论的中心从北京移至上海。
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时候,正是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二十世纪前十年,上海已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金融重镇,人口接近240万,比广州多80万,几乎是北京的三倍。在外国人聚集的租界里,自来水和煤气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电灯、电报和电话开始普及,汽车时代也来临了。
伴随着物质的变革,大家的思维方式也在变。新经济体制催生着新思想。但是,新思想需要传播才能发挥影响,在那个年代,报纸是新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
这是《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的影印版,刊名用汉语,也用法语书写,“La Jeunesse”,创办于1915年,创刊者是陈独秀,一位爱国学者和导师,他早年投身反清运动,后来反对军阀统治。《新青年》反对封建主义、倡导“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以此取代儒家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推出专刊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十世纪早期,类似这种杂志,可以和今天的互联网相提并论;和互联网一样,当年的纸媒也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广泛的传播。《新青年》的传播也不例外。
这里就是《新青年》出版发行的所在地,《新青年》编辑部位于法租界内的南昌路。从各地发来的稿子在这里汇集、编辑,然后送到印刷厂排版印刷。
“我是英国来的。老房子,一百年,一百多年了。现在是你们的家?我住在这里。一百年前(这里)是什么?是公馆,后来成立共产党,联络在这里。
在西方大型印刷机器引进之前,印刷在手工作坊里完成,一次制版只能印几十页纸。而《新青年》,已经有每期一万份以上的规模,它被装订后,送到了这里:上海邮政局。
通过邮政火车,《新青年》被分送到全国各地。这些格子代表铁路沿线的各个目的地,标明了邮政系统可以抵达的城市和省份。其中有长沙,这里有位名扬天下的撰稿人,他为《新青年》撰稿,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初次在《新青年》上撰文是在1917年,当时,他只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文章标题为《体育之研究》。他发表的观点颇具争议,他认为国人理当“日日运动不辍,裸体最善”。 《新青年》和其他进步书报,毛泽东总是手不释卷,为了攒钱购买书刊,他节衣缩食。据朋友回忆,毛泽东只有一套像样的衣服,对吃的方面毫不在乎。
1918年,毛泽东本可当一名教师,但他跑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助理员,李大钊身为馆长。那一年十月,他阅读李大钊的筚路蓝缕之作《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后茅塞顿开,第一次促使他思考,中国能否吸取苏俄的经验。
18个月后,1920年5月,毛泽东来到上海,就蛰居在安义路、我身旁这幢房子里。这一年夏天,他与陈独秀做了长谈,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在我人生的关键时期,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和其他爱国的中国青年一样,毛泽东也在挣扎着寻找出路。在随后到来的冬天里,他做出了一个判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在那时,口头上高谈共产主义是一种时尚,但中国人却将把它付诸于行动……
(本片由上海市档案局(馆)、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独家授权播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