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马赛克外墙、巨大落地玻璃窗,这座极具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是同济大学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社区打造的第一个“生活实验室”。难以想象,它的前身,竟是一个存在了10多年的废品回收站。纸板箱、旧电器随意堆放,安全隐患滋生,居民怨声载道。
2015年,杨浦区将回收站列为重点薄弱整治区域,历经一年完成拆违搬迁,并由一街之隔的同济设计学院接手,完成了变废为宝的过程。
改造过程在尊重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杨皓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介绍到,“一个是把原来坏掉的表皮都扒掉,把砖透出来,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新建的楼,过去的痕迹是这样,但是仍然有机会去变成一个更积极的,更有效地为社区服务的空间。”
改造后的实验室,被分割为四五个空间,大幅落地窗既可以对外展示了实验室的各项动态,又可化身写字板,将空间之内,一场场头脑风暴的灵感乍现记录下来。未来,这里将通过一场场原型试验,研究如何将设计和科技应用于社区,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向周边居民开放,成为一个对外展示、互动的场所。
为什么要将实验室搬进社区?正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社区因为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说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我们来尝试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实验室,通过生活场景原型的方式在社区里面建实验室,直接对接资本,这样就可以快速把技术创意进行转化。”
事实上,这座生活实验室并非设计学院与社区的第一次互动,街校之间的化学反应早在3年前就开始酝酿发酵。生活实验室所在的杨浦区四平街道,是传统的老工人新村,其中70%的住宅都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售后公房,居住环境局促、公共设施老旧是岁月流转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通病。为此,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就与辖区内的同济大学加强合作,三年时间,用小成本大创意,为老工人新村带去了活力与温度。
一拍即合,这是一项双赢的合作。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杜娟介绍,“正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我们社区里,我们谈的时候就产生了火花,通过创意对我们的老社区进行一些更新改造,就能让我们社区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
告别大拆大建,崇尚提升功能和品质的城市微更新,是未来社区的正确打开方式。三年间,共有80余处环境薄弱地带完成了更新换代:闲置路边座电话亭,升级街头美术馆,拉近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毫不起眼的停车桩,则在设计师的巧思下,重新粉刷布局,变身儿童嬉戏的场所。而走进老公房内部,凝聚了居民创意的个性化楼道取代了昔日的私搭乱建,“包干到户”,自发排班打理维护,设立楼道公约,如今,这样的居民自治模式已经向四平街道所有的23个居民区覆盖。
下一步,微更新还将与杨浦区“旧房改造里子工程”及“睦邻家园”建设深度结合,探索城市发展的可行性样本。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编辑:傅钰婷)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