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12-24,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委有关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按下了“加速键”。同年12-24,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三省一市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共同开启了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生动新实践。
从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从“两个关键”到“三大使命”,在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殷殷嘱托,切切期望。
今天的长三角,以占全国1/26的面积,哺育1/6的人口,创造约1/4的经济总量,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约3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愈加突显。
产业联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模式
“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为长三角发展找准了定位、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长三角的广袤大地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加快建设。国产大飞机、深海钻井平台、大口径盾构机等大国重器展示硬核实力,全球首条35千伏超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区域集成电路产量超过全国1/2,生物医药销售额、人工智能企业数近全国1/3。依托产业合作园区、企业家联盟、产业链联盟等平台,区域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为,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的规模化驱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城市群内集聚,同时,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也会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在上述经济规律驱动下,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间已经呈现出分工深化、优势互补、梯度发展的格局。
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则认为,现在整个长三角已经进入到制度合作一体化的这么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当下的“‘重头戏’是在体制机制、包括一些区域政策的一体化,如规划、投资、土地管理,还有要素流动、社会信用、财税分享等等”。这些方面一旦形成重大制度性突破,对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就越强,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科技联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求。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份2022年度报告中,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指标中国首次拥有与美国一样多的顶级科技集群,各为21个。中国有三大科技创新集群跻身前十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第二),北京(第三),上海-苏州排名第六,超过了日本的大阪-神户-京都(第七)和美国的波士顿-剑桥(第八)。
与过去几年“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不同的是,今年上海-苏州两个城市成为了一个科技集群,在去年的“最佳科技集群”中,上海的排名为第八,苏州在第63,苏州今年的加入也提升和巩固了此前的排名。
在张兆安看来,上海大都市圈内充满自由流动的创新要素,最关键的是做好动能接力、产业接续、空间接应这三篇大文章。上海作为最大的“加油站”,要使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得以便利化流通,让兄弟城市通过上海“下海”和“出海”,让创新要素“流”起来,造就科技创新节点,使节点之间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进而组建起覆盖长三角领域的创新网络,拼接出符合总体利益的最优版图。
交通互联,重塑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考察时说:“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
南通好“通”,映射出的是长三角互联互通的飞跃。
“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编织起全国最密高铁网(新增高铁约2300公里、总里程突破6500公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来沪求学,从南通港到上海十六铺码头要颠簸6个小时。现在高速公路、铁路将城市串联,区域一体化“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畅游长三角。
放眼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除了看得见的交通路网和能源管网,看不见的“新基建”网络也在无形中越织越密。“新基建”建设持续发力,三大运营商等累计落地投资超过2000亿元(建成5G基站38.2万个、占全国近四分之一)。
联通内外,共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重大使命——“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不产一滴油的浙江舟山,正成为世界油气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满载电子元器件的货运班列,定期从苏州开往千里之外的欧洲。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动接卸”监管模式等口岸通关一体化举措正让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如今,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推进,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和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覆盖三省一市,地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3家,科创板挂牌上市“硬科技”企业达200家。
绿色美丽,擘画生态发展新理念
巍巍长江、浩浩汤汤,一条母亲河将三省一市紧密串联。“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生态环境的更高期许和更高要求。
最近两年,出现在长三角区域居民相机里的美景,除了碧波荡漾的水面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水晶天”。长三角区域“蓝天保卫战”的成果肉眼可见,2021年,长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1.4%;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6.7%,比2020年上升1.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还首次实现,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区域居民每周打开手机,就能知晓未来7天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方世南认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除此以外,十年禁渔保护长江、造福人民;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都成为长三角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美丽缩影。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成为生态价值实现的全国标杆。
幸福和谐,民生便利加速推进
民生领域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福祉,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如今,从身份证办理到户口迁移,从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上,已有120项高频事项或服务实现跨省域“一网通办”。一体化制度创新转化成百姓实实在在的便利。轨道交通“一码通行”广受好评,跨区域工作生活更加便利。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实现21项应用突破。医保一体化合作深入推进,异地门诊直接结算累计超90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4亿元,联网定点医疗机构约万家。
“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家战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包括民生领域在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可观可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华源说,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区域内的老百姓工作生活品质更高。
对此张兆安强调,跨区域实现体制机制乃至政策措施一体化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长三角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一体化服务系统,尤其要推动各类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推动更多事项跨省通办;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一网统管”的区域联动和合作,彰显长三角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另外,要充分发挥长三角的示范锋作用,要形成共同行为准则,让长三角成为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间”。
如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襟江带海的长三角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挺立新潮头、奋进新征程、绘就新篇章!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陈怡)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