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说要研发电脑和人脑之间互传数据的“神经织网”技术,号称这样的技术可以保存和转移人类的思想,甚至人类病了、死了,肢体可以用机械代替,但大脑的记忆和认知还是可以保留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达到了一种数字化的大脑的永生,有网友就说,这完全是研究“长生不老”的方法啊。那么借助科技,人类离“长生不老”还有多远呢?真的永生就真的好吗?
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创立了Neuralink公司,研发“神经织网”技术
12-25《自媒体联播》我们请来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以及同济大学的哲学博士生凌海青一起来聊聊“永生”的话题。
科技大神带来的“永生”新遐想
说到“长生不老”,许多人会联想到道士炼丹或者求仙术数。但这些不过是小说或影视作品中的桥段。而在现实中,大家直观能感受到的,或许只有医学的发展和昌明,让更多人在生命受苦受难的时候,少一点痛苦。不过,到了今天,尤其当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科技越来越快向我们靠近,大家忽然发现,在我们身边一些崇尚理性主义的科技精英正在试图用科技颠覆生命的自然规律,似乎是可以给“永生”提供一种新的遐想。
这其中,不只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的“神经织网”。还有比如美国未来学家、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也是科技界“永生派”的代表人物,他就曾在2013年“2045未来世界大会上”预言:虽然人类尚未实现永生,但科技的快速发展使这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库兹韦尔认为,如果把生物当做计算机软件,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体内的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从而来应对各种影响生命的衰老和疾病。
尽管这些消息令人振奋,但两位嘉宾——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和同济大学的哲学博士生凌海青却都认为,真正实现“永生”的可能性并不大。
张强说,他曾经也很期待永生之说,包括看到自己亲人去世,是非常希望有这样的技术可以让人不死。但在行医20多年之后,反而对死亡有更理性的认识,发现自己我不太排斥死亡了。他认为,科学家提出对永生的构想,更多是出于对人类自身的好奇心,试图用科技去解码生命和宇宙。就像一些人站在商业角度会告诉你,多吃抗衰老保健品可以延寿一样。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同,对永生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生育是对“永生”的一个模仿
当然医学突破的速度也并不比科学缓慢,201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因成功制成iPs细胞,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而这种iPs细胞又称万能干细胞,他能够生成各种组织,以及器官细胞。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另一种生存的可能。
既然科学和医学都有所突破,那么“长生不老”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张强看来,从医学角度而言,寿命的高低和医学发展程度并不完全成比例,但“如果回顾历史,人类寿命的延长一部分是得益于医学的发展。一个世纪之前,可能一个普通的感冒,普通的炎症就会夺去人的生命,但抗生素的出现,很多感染类的疾病得到了控制。包括现在器官移植技术,让很多衰竭的器官可以取代,然后使老百姓生命延长。现在,尤其是在干细胞领域,以及人类衰老的一些其他的环境影响因素方面都做了很多的研究。”虽然医学无法确切告诉你何时“永生”,但至少疾病“魔高一丈”,医学的发展就要“道高一尺”。
古往今来,从秦始皇派出童男童女求长生不老药,到今天科技大神们试图打造“人脑永生”的半机械人或人工智能,虽然医学给不了答案,但人类对“永生”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
在哲学博士生凌海青看来,如果用哲学去解释人类对“永生”为何如此孜孜不倦,其实就是“人类在追求永恒,比如佛教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这样的八苦是源自于被认为破坏了永恒。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就是要扩展自己的可能性,不愿意被有限束缚了。”
如此而言,寿命给了一个既定的范围就是对人类的一个限制。而宇宙的神奇就在于,有死必然有生。凌海青说“宇宙中采用的方法就是生育,柏拉图就说,生育是对永恒的一个模仿。人类无法永生,但可以选择生育,这就是一个追求长生不老的驱动力。而这样的观点在《圣经》中也有类似描述。在伊甸园里,亚当、夏娃没有死亡的困扰。但是当他们违背了上帝命令,偷吃禁果之后,就被赶出了伊甸园了,从此他们就必须面对死亡,所以他们就要生育来繁衍人类。”
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在两位嘉宾眼中,“永生”能否实现是一个问题,而“永生”存在的意义或许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就像许多科学家热衷“永生”,并为此搞研发,其实说到底,不见得是真正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目的是尽可能延续健康状态,去实现更多生命的价值。
而这种对“生与死”价值观的理解,其实不同时代哲学家都已经留给世人很多的论证和思考。凌海清说,“比如,老子在《道德经》33章当中提到‘死而不亡者寿’,他认为死和亡是两个概念。死是肉体的死亡,亡指的是精神的消失。这就是老子对寿的理解。”
如此看来,那些科技大神所宣称的,通过人机交互或者脑机接口等技术,研发出“数字意义上让人脑永生”,但其实从历史长河来看,人类已经在做了,人类的思想、人类的精神从来也没有消失过,已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消失的只是肉体。那么如果做出一个半机械人,大脑是能找回数字化的记忆和精神的,但肢体已经被机械化了,从微观的个体而言,也算不上真正“长生不老”了,但从宏观而言,的确能实现比现在更方便、更高效地去保存了整个人类的智慧、记忆和精神。
张强说,“现代医学引入一些哲学观点的话,的确应该去考虑人活着是生命长重要还是生命质量重要?”
如若真的“永生” 反而会有人“求死”
有网友开玩笑说,如果“永生”真的能够实现,恐怕人类的阶级就要被划分为"死亡阶级"和"不死亡阶级",那样的社会当真比现在更好吗?
身为医生,张强表示,技术上可能会无限扩展,但最终会受到社会和哲学层面的制约,会碰到一个“天花板”,“举一个例子,我们人类现在以120岁为标准,算是一个寿命的极限。一旦人类能够超越120岁的时候,实际上整个大自然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因为这是一个生态系统。比如,延长寿命可能就要付出代价,像放弃感受生命诞生的快乐、放弃尊敬老人、放弃的同时还会产生新的疾病,比如抑郁症,到时候可能就是心理危机折磨你了。”
还有,“现在,大家处于无法永生的状态下,但如果真的实现了,我觉得可能选择死亡变成了一个稀缺的权利了。在整个自然中,任何一个系统如果片面成长,自然是会惩罚的。”
并不是说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新的希望、新的遐想,人类就可以去破坏自然的法则,用凌海青的话来说,“生死的问题并不是人可以掌控的,可能是由自然法则安排好的。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这样的技术已经诞生了,哪怕是潘多拉的盒子,它的萌芽已经出现了,人一定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它做严格的防范。大概就是说,要敬畏天地。在这个过程当中,生死是最考验人性的,人性最善良和最丑恶的一面都会出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黄艳琳 编辑:叶蓉)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