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24)是世界环境日,来关注垃圾分类。去年12-24,《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并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条例实施近一年来,分类实效远超预期。如今,上海正以"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智能化引领等方式,全力以赴做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把新时尚变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据市绿容局统计,去年,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上海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升,全市1.3万余个居住区(村)分类达标率从15%提高到90%,单位达标率也达到87%,创建垃圾分类示范街镇135个,示范率达61.8%。湿垃圾分出量为7453吨/日,可回收物回收量为4049吨/日,干垃圾处置量为17731吨/日,有害垃圾分出来为0.6吨/日。截至2019年,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处置总能力已达到24350吨/日。
今年,上海的垃圾分类提出了更严苛的目标,要完善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居住区垃圾分类成效,着力提高单位垃圾分类实效,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9000吨以上,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吨以上,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16800吨以下,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在处置能力上,今年将新增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3450吨/日,其中,干垃圾2000吨/日,湿垃圾1450吨/日。
截至5月底的最新数据显示:湿垃圾日均分出量为:9796吨,比去年同期5660吨/日增加73%;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为:6266吨,比去年同期2580吨/日增加143%; 干垃圾日均处置量为:15351吨,比去年同期22134吨/日减少31%;受疫情影响,5月份对前期有害垃圾进行了集中收运,共93.84吨。
在源头投放上,全市各区都在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像虹口区保定路上云舫小区的垃圾箱房最近刚刚完成智能化升级,在指定时间,居民前来分类投放,箱门自动感应打开,非常方便。
小区居民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过去一年已经养成了习惯,市民也自觉了,干垃圾。湿垃圾都能分清楚。现在有了智能化箱房,又干净,又好。”
工作人员介绍:“箱房所在位置原来是小区的管道垃圾井,环境脏乱。街道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并加装了地磅称重、满溢提醒、异味感知等十余个传感器,借助北外滩覆盖的5G网络,可实时对箱房进行智慧管理。”
服务运营商上海西弗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部的主管张博介绍:比如氨气、硫化氢的浓度,通过后台设定一个阀值,它可以联动我们的排气扇,跟除臭装置;垃圾桶满了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管理人员及时换桶;再比如通过每天的干湿垃圾称重,形成变化曲线来判别源头投放质量。
虹口区明华坊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徐杰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新箱房投入使用下来以后,居民反响非常好,小区的环境得到了一个彻底的改变。”
目前,上海已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在源头上,今年将进一步探索"科技+管理"的模式,破解误时投放等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规程。同时,推进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方式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尤其是对误时投放点分类投放行为加强监管并及时反馈,做好误时投放点垃圾分类实效日常管理。同时,针对湿垃圾破袋投放和湿垃圾存储期间的异味控制问题,居民区投放点要求加装"破袋、洗手和除臭"三件套装备,提升便民性。
在转运环节上,全市要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
在负责垃圾中转的徐浦基地,垃圾收运车陆续驶入卸料大厅,一旁的指挥中心内,通过后台的品质监控系统,可对垃圾分类情况实现人工智能识别,并纳入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
工作人员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比如湿垃圾里面有矿泉水瓶这种混合物,可以把它检测出来,然后进行一个回溯倒查。”
据了解,该平台可实时反映全市16个区转运环节的分类情况,实现垃圾路径的全程追踪,自去年投入使用以来,大大提升了分类实效。
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副总经理付广杰表示:“现在干湿的比例是6比4左右,在我们智能化监管之前,干湿垃圾比例是在9比1,这恰恰说明了更多湿垃圾从干垃圾里分出来了。”
市绿容局表示:今年要重点改善清运车辆形象,积极提升分类收集、运输能力,实施装载量控制加强,推广应用新型装备,对生活垃圾清运过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挂现象的监管和处罚;此外,还要加强车容车貌管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冲洗上路。
与此同时,全市城管部门也为垃圾分类提供了有力的执法保障,近一年来,全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近30万人次,开展执法检查近13万次。对混装混运行为始终“零容忍”,对违规运输企业依法严惩。
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副总队长何玉军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从执法数据比对来看,执法的量是越来越往下走,说明全程监管奏效,分类实效越来越好。”
在末端处置上,加快推进设施建设。
在浦东黎明有机质处理厂,湿垃圾通过制沼发电,转化为能源,目前扩建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厂房内,7台离心机和15个制浆提油罐已安装到位,工作人员正进行最后的调试。
与一期相比,二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比如进料斗配置料位传感器,根据物料储量启停后续处理设备和除臭风机运行频率,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环保效果;同时,利用云平台实现智能化巡检,将中控室电脑上的重要设备参数上传至云平台,就地巡检人员可利用手机APP实现数据核对和工况反馈;重要数据也将实现无线传输,湿垃圾浆料量、沼气量、发电量等数据按日统计上传云平台,减少人为统计失误。
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卫华介绍:通过一期的运行经验,在设备的布置、管道的工艺控制上面,进行了优化,处理的规模提升了,一期的处置容量是每天300吨,二期总的餐饮加厨余垃圾是每天700吨,实现了占地面积仅一期一半处置能力翻番的突破,大大减少了土地资源的占用。
从去年10月开工,厂方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复工复产,将按原计划在本月中旬进行投料试运转,月底前投入使用。
上海依法实施垃圾分类近一年来,成效显著,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身边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一流城市、一流治理,通过社区基层和每一位市民的辛勤付出,以及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上海也将对标更严要求,不断巩固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洪焕铨 视频编辑:范燕菲)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