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驴音”约德尔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牧人们常常用歌声和叫喊声来呼唤牛羊群,或是呼唤对面山上的朋友。久而久之,他们发展出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殊唱法——约德尔唱腔。
科普一下,人声通常有两种音域:头音和胸音。一般人往往是在较低的音调范围内用胸音唱歌,在较高的音调范围内用头音唱歌。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通常很难在这两个音域里随意变换。但约德尔唱法使用特殊的技巧,在这两个音域里来回自如地变换。一会儿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突然又用假声进入高音区;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一会儿真声一会儿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也就是传说中的“驴音”。
后来,约德尔唱法逐渐传播到奥地利和德国,成为了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1912年瑞士还专门成立了约德尔协会。近年来,约德尔唱法的影响在逐渐扩大,不少流行音乐也加入了约德尔元素。还记得经典电影《音乐之声》中那首欢快的“孤独的牧羊人”吗?歌曲风格就源自约德尔。
1922年,德国人托马斯·舒尔,在一秒钟内用约德尔唱出22个音调,其中有15个假声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 “魔音“库尔宁
和约德尔相似,古老的北欧库尔宁唱腔,同样也是起源于牧羊女呼唤自己的家畜。这种歌声有时也可以用来吓跑野兽。
库尔宁唱腔中有着极高的音调。通常情况下,女性的歌声频率在1.6千赫兹到3.6千赫兹之间,但库尔宁歌手可以轻松达到16千赫兹!如此高的音调是为了让远方的家畜可以听到,也使得这种唱腔充满了迷幻魅惑的色彩。
3 “猴音”恰克
印度尼西亚的恰克合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声乐形式之一,不用任何乐器,只有男声用各自不同的节奏和声部叫喊着“恰克”作为唯一的伴奏,富有奇妙的感染力。如今人们可以在巴厘岛听到这种唱腔。
这种唱腔最初起源于印尼的前印度时期。当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传入巴厘岛后,岛民们将其与传统的仙女舞结合起来,恰克合唱正是罗摩王子进攻魔王的猴子大军出发前的合唱。表演时,上百名赤裸上身的男子,围成数圈,高举双手,颤动着身体摇晃,大声喊叫着模仿猴群叫声的"恰克",让听到的人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仙音”保加利亚女声重唱
在今天的保加利亚,尤其是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载歌载舞的民间习俗。在很多场合,比如过新年、举行婚礼、欢送青年参军,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在保加利亚丰富的民间音乐土壤上,长出了保加利亚女声重唱这支绚烂的花朵。
保加利亚女声重唱的唱法很奇怪,听惯了主流的西方合唱,或许会觉得这种唱法显得粗砺刺耳,并不悦耳,但这正是保加利亚女声重唱的特色:直接、自然、开放、极富表现力和冲击力。而且,各式各样的装饰音、滑音层出不穷,让人听了“耳花缭乱”。
近年来,保加利亚女声重唱在国际上渐渐享有盛誉,其演唱者大都来自农村,尽管后来经过了一些专业培训,但从她们的口中,依旧能够听到古老而原汁原味的保加利亚传统风情。
5 “哑音”板嗦哩说唱
板嗦哩是朝鲜族一种独特的说唱音乐。板嗦哩一词的意思是“在游艺场上演唱的歌曲”,发源于韩国全罗北道的南原,通常由一人演唱,另一人用鼓伴奏,将音乐、文学、表演融为一体,主要演唱的是长篇、情节曲折的戏剧故事。演唱者只有一件道具,那就是手中的扇子,时而当刀剑,时而为手杖,便能描绘绚烂的世界万物。
不过,这种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起来异常之艰苦。通常艺人要在瀑布下练嗓子,往往练到声音嘶哑,喉咙充血,仍不能停。直到嗓音突破极限,最终超过瀑布的响声,才算成功。其中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据说有人甚至练了10年才获成功。著名板嗦哩艺人朴东镇,曾经一口气连续演唱五个小时的《兴甫传》和八小时的《春香传》,中间没有一点休息,令人震惊。这都要归功于他当年在瀑布底下的勤学苦练。
6 “双音”呼麦
“呼麦”,是流传在蒙古族的一种特有的喉音艺术。据说这是上千年前先人遗留下来的一种高超发声技艺。没有听过这种唱法的人很难想象,一个人竟然可以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在低音的衬托下发出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直到近而三十年来,才开始有一群音乐界的有志之士决心要保护、传承、发扬这种艺术。在他们的努力下,“呼麦”艺术终于被世人所知,不仅轰动国际乐坛,更于12-26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6,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女音”岛式唱腔
岛式唱腔发源于日本鹿儿岛,后流传到冲绳及日本的其他地区。岛式唱腔主要是在演唱时使用类似女声的假声。这种唱法懒洋洋、软绵绵,听多了却会觉得很舒心,具有治愈的效果。
该唱法近年来被日本歌手中孝介发扬光大,电影《海角七号》中就有一首中孝介用岛式唱腔演唱的插曲《各自远扬》。托他的福,岛式唱腔开始逐渐在国际乐坛为人所知,刘德华也曾翻唱过中孝介的岛歌。
8 “摇滚音”华阴老腔
中国的华阴老腔发源于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陕西渭南市华阴双泉村。这里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之地,双泉村作为当时的粮仓,是军粮运往长安的重要枢纽。逆水运粮,少不了纤夫与号子。为了给这些劳动人民提供娱乐,华阴老腔便应运而生了。随后,这种地方戏曲逐渐与皮影结合,演变成盛极一时的老腔皮影。老腔不唱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而是唱古代战场上的千军万马摇旗呐喊。或悲凉或嘶吼的歌唱,配上口耳相传千年的唱词,土得掉渣的老腔,竟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震撼力。华阴老腔皮影2006年成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华阴老腔是一种家族戏,双泉村里的张氏家族是这一剧种唯一的传承者。老腔不传外姓,不传女子,再加上学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学习老腔的人数极为有限,如今正面临着传承的难题。
9 “悲音”法朵
提起西班牙大家都会想到弗拉明戈舞蹈;但提起葡萄牙,却不得不提“法朵”这一国人很少听说过的音乐。
法朵是一种已经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葡萄牙音乐。法朵最大的特点就是“悲”。这种音乐擅长表达哀怨、失落和伤痛的情怀。特殊的吉他乐声与独唱者的特有腔调,令听者无不感到的凄凉。
法朵为何如此之悲?14、15世纪时,葡萄牙是世上最强盛国家之一,殖民统治从美洲横跨至亚洲。在开拓海外的征途中,很多水手一别家乡就是一辈子,等待着他们的,是未知的危险与艰难。临行前与家人生离死别,便吟唱起带有强烈悲伤情绪的法朵。而随后当葡萄牙从盛极逐渐走向衰弱,葡萄牙人的骄傲与自尊,也使他们的音乐带上了感伤、无奈与怀旧之情。
如今,法朵成为了葡萄牙的国宝,在葡萄牙大街小巷的酒馆、咖啡馆、餐厅里都可以听到。有许多葡萄牙人上餐厅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听法朵。法朵演唱者的声音不能太纯净,最好是带有些沙哑,才能听出岁月的痕迹。
10 “丐音”宝乌尔
印度的宝乌尔起源于数百年前印度东部孟加拉邦,在那里,人们用“宝乌尔”一词来称呼那些广受欢迎、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吟游艺人。他们往往梳着长发、留着长胡子,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用独特的手工乐器在街头逍遥弹唱。宝乌尔往往都出生于较低的种姓,可是他们的音乐却非常美,打动了印度每一个阶层的人民。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的诗歌与歌曲创作就受到过宝乌尔很大的影响。
2005年,“宝乌尔”传统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看看新闻网记者:娄佳 编辑:钱淼淼)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