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26“国际盲人节”来临之际,上海也迎来了第六个“无障碍电影日”。中国的“无障碍电影”在上海诞生,正在依托社会各界的力量走向全国。
所谓“无障碍电影”,就是在保留平常观看的原版电影对白的同时,在电影声音空白的地方,用比较准确、恰当和精炼的语言把画面解说清楚,让看不到画面的盲人朋友通过志愿者的讲解来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无障碍电影放映时,会安排一位讲解员,在电影对白以外的留白处,适时插入对应画面和情节的解说,帮助盲人观众在脑海中构建电影的画面和情节。
每一部无障碍电影,都要配合创作2万字左右的解说台本。负责把解说词码出来的写作者,是今年77岁的上海老人蒋鸿源。他是上海无障碍电影的发起人,同时也是中国1400余万视力残疾人中的一员。 蒋鸿源左眼失明,右眼仅存0.02的视力,每月撰写长达2万字的讲解稿对他来说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得益于读屏软件、五笔输入法,以及各种放大镜,蒋鸿源目前已经能独立自如地完成台本。他对解说台本的要求很高,要精确插入符合时长的解说词,另外还调整好格式和版面,使文稿看起来干净、美观。
蒋鸿源与电影结缘,绝非偶然。他从小爱看电影,后来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后,他进入上海电影公司工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盲人跟他提出,想像视力正常的人们一样看电影,但他并没有在意。后来,蒋鸿源自己的视力也发生了障碍,有了切身的体会,他顿时理解了当年那些盲人朋友的诉求。
有一年,在参加国际电影节时,蒋鸿源为了能看放映的外国影片,专门请了一位朋友一同前去,让他帮忙读出影片上的字幕。蒋鸿源突然意识到,盲人和看电影之间的障碍就在于看不到画面。如果有人在电影放映时进行解说,这种障碍就可以消除,于是他打算试一试。
回到家中,他写了一份关于无障碍电影的策划书,想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结果,大家几乎都认为让盲人“看”电影是个“瞎主意”。蒋鸿源没有放弃,他决定自己先做出个样本出来,或许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2008年,蒋鸿源选择了当年热映的《非诚勿扰》作为“试验品”,因为该片对话多、故事性强,又是知名导演和演员的作品,应该能够得到盲人的喜欢。不过,第一次写无障碍电影的解说词,蒋鸿源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写——对白的空隙需要写多少文字,什么时候应该停顿,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月后,蒋鸿源将一份一万八千字的讲解稿拿给了帮助他配音的吴君沁。吴君沁也是一位盲人,她花了两周时间,把这将近两万字的稿子全部用针扎成了盲文。但是她又发现,摸着盲文读的速度显然跟不上影片的正常行进速度,最终,她只好把稿子全部背了下来。
而另一位志愿者,同样也是一位盲人,他没有录音棚,也没有专业录音设备,两个人靠着QQ语音远程连线,一句句录音,再进行剪辑、合成。三位盲人,足足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将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光碟制作出来。
无障碍电影光碟被送到了街道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和蒋鸿源想的一样,这种“看”电影的方式大受盲人的欢迎。恰如其分的解说词,为盲人打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有了这个成功的试验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批准了无障碍电影作为公益项目的申请,上海市残联也开始支持蒋鸿源制作无障碍电影光碟,上影集团更是决定把集团里拥有单独版权的影片无偿提供给他,这让蒋鸿源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2011年,盲人影迷们又提出了新要求,他们要进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他们的要求不过分,但是到电影院看难啊,电影院要票的,没有人买单啊。”蒋鸿源找到了精神文明单位国泰电影院寻求支持。 在上海市残联的推动下,2012年6月,国泰电影院正式揭牌成为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由上海市残联承担无障碍电影放映的费用,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加入了现场义务讲解的队伍。此后,上海市1所有区县陆续开始了无障碍电影的放映。
十年间,蒋鸿源共撰写了170部电影讲解文稿,至少写了300万字。如今,无障碍电影也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不过,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人力不足,目前无障碍电影也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开展。如何能让无障碍电影常态化发展,惠及更多盲人?蒋鸿源期待,以后制片方能在发行时为影片制作一个带解说的无障碍版本,让更多盲人能够“看”上电影。
“他们看的是电影,我看到的是平等和尊严。”这是蒋鸿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看看新闻Knew记者:杨臻 实习记者:陈和乾 编辑:小真)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