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中
你应该始终保持微笑
但永远不要忘记你在和敌人说话
——扎里夫
一
“我和我的家人在伊朗境外没有任何财产,制裁毫无效果。把我当做美国的重大威胁,我真要谢谢你们‘抬举’。”——扎里夫
12-25,美国宣布对伊朗外长扎里夫实施制裁,冻结其在美国境内的资产,禁止美国公民与其交易,违规外国金融机构也将面临制裁。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当天称,扎里夫和伊朗外交部“听命”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是执行其“破坏稳定政策”的工具。
针对美国制裁,扎里夫在推特上再次重申,自己和家人在伊朗境外没有任何财产,自己甚至连境外账户都没有。
冻结“零资产”人的资产,美国这波操作,更多是种“表态”。
扎里夫语带嘲讽:“真相就那么令人痛苦吗?”
二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威胁要制裁扎里夫,而扎里夫的回应,始终都平静而有力。
他说过:“伊朗是我的全部人生,也是我的唯一承诺。”
如此“不卑不亢”,曾换来美国罕见的“慷慨大度”,将制裁决定搁置。不过,也有人说,美国搁置制裁,是觉得这招“可能不管用”。
12-25,美国还在最后关头放行了给扎里夫的赴美签证,让他顺利奔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部长级会议。
扎里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对伊朗持续“极限施压”,对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制裁令也在12-25生效,为何偏偏对扎里夫,美国反倒举棋不定,犹豫再三?
其实,美国“神操作”的背后逻辑,明眼人一看便知。
扎里夫,有着一张代表伊朗的“温和”面孔。他留着蓬乱的短胡须,穿着精神的西式套装,说着流利的美式英语,泰然自若地在国际舞台上运筹帷幄。
如此扎里夫,可谓当今伊朗与西方对话的唯一窗口。
美国若堵死这一窗口,便是切断与伊对话,往后即便想谈也是无人可谈!
想下手却不敢下手,美国方面如鲠在喉。
有趣的是,对此“感同身受”的,或许正是美国的死对头——伊朗强硬派。
三
在一部伊朗漫画电影中,有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角色,他说话带美式口音,衣柜里西装笔挺,生活方式完全西化,过着幻想中的美国生活。
在伊朗强硬派眼中,这角色不就是“活脱脱”的扎里夫吗?
一个在美国生活30多年的爱喝咖啡、爱下美国馆子的“假老外”,一个被西方国家花言巧语轻易忽悠的“卖国者”。
扎里夫,伊核协议签署的“功臣”?不,明明是让渡国家利益的“罪人”!
自2018年5月美国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以来,“换掉扎里夫”的呼声,在德黑兰,不绝于耳。
面对万般指责和私下排挤,扎里夫的反抗方式很“美国”。他决定,干脆直接辞职,并且在美国人喜欢的社交媒体上宣布。
猝不及防!12-25,前几天还在为伊核协议四处奔走的扎里夫,突然之间说走就走,他在Instgram上写道:
非常感谢伟大而勇敢的伊朗人民和伊朗政府同仁过去67个月里的慷慨大度,我诚恳地为我无法继续效力以及任职期间所有的不足表示歉意。
消息一出,伊朗政坛炸开了锅。
缺了扎里夫,谁能顶上?掐指一算,实在没有!情急之下,挽留者无数。
150名议员联名致信伊朗总统鲁哈尼,要求扎里夫继续担任外长。
鲁哈尼则公开写信称赞扎里夫是一个“可信、勇敢、虔诚的人”。
就连伊朗强硬派也不得不随声附和,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麾下的“圣城旅”指挥苏莱曼尼将军表示,扎里夫始终得到国家领导层的坚定支持。
两天之后,鲁哈尼正式宣布:不同意辞职,扎里夫你留下。
的确,伊朗若失去扎里夫,谁来与美国沟通?
没人知道,这场辞职“闹剧”是扎里夫意气之下的宣泄,还是精心策划的“戏码”。
不过,辞职不成,反受到大boss和多数同仁的强烈挽留,那绝对是自身“份量”的象征。
美国再不满,强硬派再不忿,扎里夫依然屹立不倒,甚至地位愈加稳固。
这似乎应验了一句网络流行语——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四
扎里夫成为“美国通”,并不偶然。
1960年,扎里夫出生于德黑兰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著名商人,母亲是富商之女。
然而,家里经济条件虽好,家庭氛围却很保守。年少时期的扎里夫不被允许看电视、听广播和看报纸,只能通过大量阅读书籍来了解世界。不过,这倒为扎里夫未来成为学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境如此优秀,扎里夫高中毕业后便被送去美国念书,主修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一读就读了十来年,他先后从旧金山州立大学和丹佛大学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据说,当年的扎里夫非常热心学术,撰写了大量军控、人权、国际法等方面的文章。
丹佛大学的教授纳达回忆说:“扎里夫是个好学生”;“我就知道他在未来成为一个重量级角色”。
十多年的留学生涯,扎里夫的政治“底色”,由此奠定。
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国际法与政策中的自卫》写于两伊战争期间,扎里夫在文中写道:
“任何政治、军事或经济理由都无法解释,在没有事先遭遇武装攻击的情况下,单方面诉诸武力的行为”;“干预它国秩序,没有法律依据”。
扎里夫还曾经打趣地说道:“你知道我和赖斯(美国前国务卿)师出同门吗?不过我的教授告诉我,没想到丹佛大学教出了赖斯这样的保守派,我们培养的应该是扎里夫这样的自由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像扎里夫这样既懂英语又懂国关的伊朗人并不多,因此他顺理成章地受到了命运的垂青。
扎里夫,20多岁便进入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从此一举打入外交圈。
前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埃里亚松回忆说,在结束两伊战争的谈判中,扎里夫最年轻但最积极,就算会议间隙也不放松,总是寻找机会去和伊拉克人沟通。
前联合国人质问题特使皮科则表示:在争取黎巴嫩亲伊朗武装分子释放美国人质的谈判中,扎里夫很有技巧,一起成功把123条生命带回家,就是能力的明证。
优秀又努力,扎里夫在事业上自然平步青云。
1992年,他成为伊朗外交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外长。2002年,他出任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
在联合国,扎里夫的外交才华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被誉为“出色的讨价还价专家”。
熟悉他的人回忆说:扎里夫既不一味强硬,也不任人宰割,总是温和又坚决地为伊朗争取利益。
此外,扎里夫在联合国也广结人脉,他与有可能成为美国下任总统的拜登是老相识。基辛格也曾赠书给扎里夫,并在扉页上写道:“致值得尊敬的对手”。
扎里夫在联合国工作期间
不过,如此光鲜的履历,却让伊朗强硬派“嗤之以鼻”。
有人评论说,“扎里夫的外交生涯几乎都在伊朗境外度过,这是他的弱点。”
更有人嘲讽道,“在两伊战争时期,无数的伊朗妇女和儿童在死去。我们在浴血奋战,扎里夫却悄悄躲在美国?”
无奈!在2005年伊朗强硬派登场后,扎里夫不得不淡出了外交圈。
毫不夸张地说,在13年夏天之前,扎里夫都是一枚“弃子”。他在德黑兰的一座校园里默默教书,等待着命运的再度垂青。
五
扎里夫沉寂之际,正是内贾德执政之时,更是伊朗对外极度强硬的岁月。
在伊朗强硬派眼中,美国自认是“例外国家”,那么伊朗又何尝不是呢?
有着波斯帝国的无限荣光,有着什叶派的少数者心态,有着政教合一的独特体制,在阿拉伯国家环绕的中东,伊朗自觉与众不同。
而发展核,似乎成了一个体现“傲娇”的绝佳“着力点”,这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又是藐视西方的象征,更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2006年初,伊朗宣布恢复核燃料研究工作。
内贾德公开向小布什叫板,坚称伊朗拥有发展核项目的权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与核项目如影随形的,是越收越紧的高压制裁。伊朗经济困境愈发严重,民众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腐败不断滋生蔓延。
核与经济,孰轻孰重?2013年的夏天,伊朗人民做出了选择。
支持“温和”路线的鲁哈尼,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
而沉寂多年的扎里夫,也终于时来运转,被钦点为伊朗外交部长。
12-25,一个名为@JZarif的推特账号出现了,并发布了第一条推文:
“希望能够和大家互动,并保持联系”。
短短几个小时候,这个账号又发出了第二条推文。
“犹太新年快乐”。
美国民主党人克里斯蒂·佩洛西(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的女儿)很快跟帖道:“如果你能停止伊朗对纳粹大屠杀犹太人的否认,这个新年会更美好”。
@JZarif回复说:“伊朗从来就没有否认它,否认大屠杀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新年快乐。”
扎里夫所言的"不在了"的那个人,正是放话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内贾德。
更重要的是,否认对犹太人进行有组织的大屠杀,被视为德黑兰对国际社会"充满敌意"的一个象征。
而扎里夫的“犹太新年问候”,绝对是来自伊朗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解"姿态。
对于政治敏感的人,此时应该立马接收到这一信号——伊朗的政治风向变了,大事即将发生。
果不其然,就在推特互动的第二天,鲁哈尼向外界宣布“重磅消息”:扎里夫将接管伊核问题谈判,而这一谈判将于12-25重启。
六
僵持多年的伊核问题谈判,有多难?
时任美国务卿克里拖着伤腿,拄着双拐参与谈判的形象,定格了伊核协议达成的艰难程度。
无奈!伊核各方分歧严重。谈判谈了又停,停了又谈,最后期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如何制裁解除,伊朗保有多少核能力,和核查范围等问题上,美伊始终争执不下。
克里带伤参与伊核谈判
7月的维也纳,烈日炎炎。伊核谈判进入到"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所有人都心急如焚。
会谈往往从早晨八九点开始,一直谈到次日凌晨三点左右结束,谈判进展到关键时刻甚至还要通宵达旦地进行。
也许是在谈判桌前坐得太久,扎里夫的背部伤病反复发作,他不得不时常坐着轮椅参加谈判,与拄着拐杖的克里“相映成趣”。
对此,扎里夫毫不在意,他还不断敦促道:“我们需要抓住达成协议的机会,这样的历史机遇不会重演。”
虽然心中焦急且身体不适,但扎里夫在谈判桌上依旧火力全开,不肯轻易让步。
媒体报道称,在谈判中,美方强调细节,而伊方不愿涉及太多细节,美方坚持根据伊朗履约情况取消制裁,但伊方要求一旦签约尽快取消制裁。
种种分歧,扎里夫既不随意让步,也不轻易说“不”。他总是一边微笑,一边斗法,有时也提高音量强调自己的观点。
协议达成前几天,扎里夫和克里在“一对一”谈判时激烈争吵,吵到助手不得不溜进房间告诉两人,争吵声外面都听得见。第二天,时任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见到扎里夫时说:“看来,昨晚你们进行了建设性的会谈,整个酒店都能听见啊。”
不过,如此温和却坚定的态度,反而让美方对扎里夫称赞有加。事后,克里评价扎里夫是个“寸土不让、强硬且干练的谈判家和爱国者”。
12-25,在与美国长时间的折冲樽俎之后,扎里夫终于完成了其从政生涯的巅峰之作。
一百来页的伊核协议,在数不清的嘴仗、僵持和制裁之后,终于摆在了世人面前。
协议正式签署,伊核协议参与方的代表们排成一排,拍照庆贺。扎里夫站在正当中,笑得格外灿烂。
好消息传回伊朗,人们欢呼雀跃。汽车上国旗飘扬,气球从车窗飘出,兴奋的民众甚至在马路中央载歌载舞。
他们高呼着“伊朗!伊朗!”,高喊着“谢谢你,扎里夫”。
人们充满了期待,多年制裁的苦难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扎里夫,由此成为了伊朗民众心中“功臣”,也被誉为伊核协议的“缔造者”。
七
然而,最大的荣耀,往往也是最大的负累。
伊核协议签署以来,伊朗强硬派对扎里夫的攻击,从未停止。
在他们眼中,扎里夫在谈判中做出了太大的让步,从而促成了这项“糟糕的协议”。
而另一个觉得协议很糟糕,自己做出太多让步的,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2018年5月,特朗普大笔一挥,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
消息传到伊朗,伊朗强硬派们带着一种“愤怒又得意”的“我就知道,早就告诉过你”的腔调,大骂扎里夫。
强硬派认为,扎里夫听信美国的虚假承诺太过幼稚!与西方靠拢非但没有带来任何经济利益,反让伊朗政权显得软弱不堪。
甚至连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曾表示,那些说服他与华盛顿谈判的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当然,哈梅内伊没有对扎里夫指名道姓。
讽刺的是,扎里夫的"温和"靠拢,特朗普政府也不买账。
美国务卿蓬佩奥和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指责道:
扎里夫的装腔作势,对美国更危险。
扎里夫的地道美式英语是一种伪装,实际上他坚定地效忠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扎里夫是伊朗“骗术”的“圆滑门面人物”!
对于种种指责,扎里夫回应说,他从来没有要求美国人信任他,他也从来没有信任过美国人。
他在一封电邮中写道:“与各方的诋毁相反,伊核协议并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反而是建立在相互不信任之上的。这就是协议这么长,这么详细的原因。”
只可惜,扎里夫的所有努力,似乎正在朝着幻灭的方向一去不返。
如今,美国的“极限施压”正在不断加码,不仅逐步恢复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还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全方位打压伊朗。
波斯湾上空战云密布,霍尔木兹海峡剑拔弩张,美伊互怼大打“口水仗”,这些内容已经成为了这段时间以来,国际新闻的常态。
扎里夫也更加忙碌了,他三天两头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版面上。
他一会儿痛批美国破坏承诺背信弃义;一会儿喊话欧洲促其留在伊核协议;一会儿又出访中俄印日等国家请求各方支持。
伊核协议的第26条和第36条写道:若伊核协议中止的制裁重启,伊朗将视为全部或部分停止履行协议承诺的理由。
而今,伊朗已经突破了浓缩铀丰度3.67%限度,以及储量300公斤的限制。
八
记者问:伊核协议处于危险之中,你后悔信任美国吗?
扎里夫答:伊核协议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在核问题上可能达成的最佳协议。没人会对协议的所有内容都感到满意,但它确实解决了各方的主要关切。
记者问:你认为伊核协议可以被挽救吗?
扎里夫答: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该协议,只要剩下的参与者遵守协议。多边协议不能单方面执行。
记者问:伊核协议的变化是否危及你作为伊朗外长的职业生涯?
扎里夫答:其实我最喜欢的职业是教书,我迟早会回去教书,更多地与我的学生分享。
几个简单的问答之间,扎里夫似乎已经为自己想好了退路。
甚至连伊朗“温和派”人士,也为扎里夫准备好了“政治悼词”:
“在伊朗历史上,我们从未有过像扎里夫这样的外交部长”;“他在伊核协议上取得的成就——同时赢得了美国人和哈梅内伊的信任,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过,谁能预知扎里夫和伊核协议的未来呢?
扎里夫的大学老师费斯特曾经说过:“扎里夫相信希望,他真的相信一切都有可能”。
事到如今,扎里夫虽进退维谷,但依旧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说,伊朗依然愿意谈判。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