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上海音乐厅新乐季的三场跨界音乐会
在很多人的儿时记忆里,评弹是外婆的收音机里传来的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是在茶馆或是书场里,身着长衫,手执三弦,影影绰绰的形象;是传奇小说伴着茶香和悠然的江南丝竹……如今此情此景却可以穿越到酒吧,小剧场和音乐厅,和着爵士乐的即兴演奏轻摇慢摆;同样,当钢琴混搭昆曲,德彪西偶遇杜丽娘,诗意的印象派音乐叠加传统的戏曲身段,一样是唯美不可方物;而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笙”与西方电子打击乐的融合竟然也能拼贴出一种不和谐的“现代性”。
从三月份起,上海音乐厅将连续推出三场“乐∞”(乐无穷)跨界系列音乐会:分别是 12-25“绘笙汇瑟——张梦演奏与作品音乐会” 、12-25“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音乐会版)——顾劼亭钢琴昆曲音乐会”、12-25“古韵新弹——高博文和他的朋友们新评弹音乐会”。三位青年艺术家将带来三场耳目一新的跨界音乐会。
绘笙汇瑟:古乐的现代性
张梦
笙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中唯一一件可以固定音高演奏的复调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演奏开放式和声的吹管乐器。这种古老的中国乐器如今却是知之者寥寥,不少人还是通过日本雅乐才了解转而注意到笙。作为当今最具实力的青年笙演奏家,张梦身兼作曲家、音乐制作人,试图将自己对笙这件中国古老民族乐器的理解,用多视角的演绎形式在音乐会上呈现出来。
除了传统“笙乐”之外,张梦将着重呈现笙与电子乐、多媒体、打击乐、混合室内乐等多种跨界形式的融合力,演奏他为其它器乐形式而创作的作品,包括为青年古筝演奏家而创作的古筝独奏《醉态》;以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素材创作的萨克斯四重奏《变奏曲》;为青年中阮演奏家沈贝怡而作的中阮协奏曲《缠与释》,表现了一种在生活中自我挣扎,自我救赎的状态。
张梦的母亲是上海人,父亲是河南人,张梦父亲曾在专业的文艺团体担任笙演奏员,他曾给上海的37簧笙发明者之一的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写信求教,并远赴上海求学。张梦也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习笙乐器。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张梦,曾经师从笙演奏大师翁镇发学习演奏艺术,同时受到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笙演奏家、作曲家吴巍的影响,对笙新的演奏概念进行了探索。音乐大师谭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张梦的音乐很有想象力,在技术的表现和音乐的感染力方面总会有很好的平衡”。
张梦的原创曲目《水下幻听》,采用了“拼贴”技术,试图用声音来还原一种“老照片”的听感效果。为此张梦专程去曾经生活过的河南找寻儿时的记忆,在街头录制各种市声,公园里老头老太太唱的豫剧,小吃摊的锅碗瓢盆声,夜排挡上的划拳,行酒令,把这些嘈杂的看似无意义的环境音,加入到自己的音乐中,以此希望唤起人们对细节生活的关注。张梦说,“我一直认为声音也是一种‘看得见’的客观形态,把‘采样’收集到的声音与电子乐、民族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看似有一定的实验性,但又源于生活中的一些被忽视的点滴。”
张梦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音乐事件”的戏剧化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是钢琴家顾劼亭创作和导演“I”Fantasie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整场音乐会分为四幕,诉说的是一个梦中梦——由女钢琴家扮演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在他的音乐中与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相遇。他们化作钢琴和昆曲,说浮生若梦,言年华似水。不论是聆听德彪西行云流水的音乐,还是观赏杜丽娘纯然唯美的身段,总会感受到似曾相识的朦胧意境。音乐会将展现昆曲《牡丹亭》里中国传统审美至高境界的精华段落和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沉默的教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金鱼》、《冥想曲》、《月光》等10首美妙的诗意的钢琴曲。
德彪西遇上杜丽娘
旅法钢琴家顾劼亭,9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8岁考入世界顶级的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28岁获得这所名校钢琴演奏的最高演奏家文凭和首位华人钢琴硕士及室内乐硕士,常年受邀于各大音乐节,被当地评论界誉为“黑白键上的丝绸之路使者”。她开创了全新的舞台表演形式,一种由多种艺术元素和梦幻场景构架而成的新生舞台形式———立体式剧场“戏剧×音乐事件”。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与近代“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德彪西的作品,穿越时空相遇,这种跨界融合的作品形式,让严肃音乐以一种更加立体的方式被大众接受。
顾劼亭说,“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不能称之为一场演出,或者一件作品,因为每一场演出都是独立的,工作室会根据演出环境考虑不同的呈现方式。而整个系列的英文名“I” Fantaise,特意在“I”字上加了引号,这个“我”不仅是指创作者,也指代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也融入了演出,使其成为单独的事件。
顾劼亭
古韵新弹:评弹遇到爵士
长衫旗袍、三弦琵琶,这是人们对苏州评弹的普遍印象。高博文师承饶一尘、陈希安、赵开生等诸位先生,现为上海评弹团的副团长、一级演员。“粉丝”叫他“吴韵一哥”,他却笑称现在已经是“吴韵一叔”。“古韵新弹”音乐会上,高博文将和“丽调”传承人陆锦花与爵士乐队合作,演唱改编后的评弹经典唱段《情探》、《莺莺操琴》、《道情》、《书房自叹》、《天涯歌女》《义激陈琏》。
高博文
“爵士评弹”是评弹艺术与爵士乐的创新融合,以爵士乐的和声色彩、复合节奏和即兴演奏的方式为基调,以当代音乐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法呈现江南评弹。高博文说:“评弹艺术自清中叶以来始终是江南民间最普遍的曲艺形式。爵士乐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它也讲究即兴。爵士乐是很灵动的,评弹作为曲艺,它的音乐唱腔也是灵活而自由的,二者交融能产生有新意、好听的作品。”
高博文与新乐府
作为评弹名家,高博文有一批铁杆的银发拥趸,他们常常会组团追着高博文在江浙沪的各个书场跑,上午旅游下午听书,两不耽误。不过这些年,高博文却不遗余力和包括“新乐府”在内的跨界音乐人合作,推广着“创意评弹”。对于高博文来说,无论是爵士评弹,还是摇滚评弹,本意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评弹艺术,在听过创新的评弹后,有机会能走进书场,再来听一场传统的评弹。
“世界音乐”:古韵新弹的当代可能
音乐艺术的跨界实践在近年来几乎成了主流,各源流的艺术家都在思考如何用当代的语言,呈献古典与传统的音乐。在第59届“格莱美”的颁奖礼上,吴彤参与的“丝绸之路合奏团”(The Silk Road Ensemble)作品《歌咏乡愁》(Sing Me Home)获得了“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这也是“丝绸之路合奏团”继2010年获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后,第二次获得了“格莱美”的肯定。媒体形容吴彤,是一个“吹着笙唱摇滚的人”。事实上,吴彤的成功,契合的是音乐融合的命题,他在格莱美上获得的认可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和文化融入国际的成功标版。而在吴彤之前,中国音乐真正进入欧美主流市场,也是通过“世界音乐”这个渠道,其中就包括郭英男、朱哲琴和萨顶顶等音乐家和歌手。
在“世界音乐”已经流行了数十年的今天,用现代音乐元素重新挖掘和包装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早已算不上叛逆,但却依然新鲜。爵士评弹,钢琴昆曲,笙与电子打击乐……这些声乐组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正在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悄然生长。它也许还不成熟,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自救,也是突围。因为只有赢得年轻市场,才能赢得未来。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叶蓉)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