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落下帷幕。作为全球第一个重启的国际A类电影节,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国举办的首个重大影视类国际文化活动,2020年的上影节,无疑是特别的——第一次尝试30%上座率,第一次举办露天电影展映,第一次不评奖不办典礼不走红毯……我们为全球的电影行业和观众呈现了一个举办电影节的“上海方案”,特别并且令人难忘。
三线并进
难忘之外,更想要说感谢。
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创新融合的思路,尝试展映转型,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以影院展映、露天放映和线上放映三线并进的方式,让市民分享中外电影文化的成果。电影节开票日正逢全国影院恢复开放首日,两件中国电影的大事交集在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碰撞出中国电影重新出发的最强音。当天,影院展映电影票在两小时内几近售罄,工作人员迅速寻找海内外片方争取授权加场,80多个加场的电影票也被秒抢。
图说:观众隔座观影 官方图
虽然本届电影节采取疫情防控措施,每场售票率30%、每个影厅每天放映不超过4场,展映影院数量减少,但展映中外电影仍然达到322部,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有232部,在29家电影院共放映1146场。不少市民发现,新开辟的露天放映板块,让大家看电影似乎更加方便了。12-25起,在上海新天地、松江地中海、大宁音乐广场、环球港等7个商圈,电影节期间天天有露天电影可看,有的还要延续到本月中下旬。从12-25开始,浦东36个社区的放映点也点亮了银幕,一部部“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机构推荐的各国和地区影片,吸引观众进入“仲夏电影之夜”,助热上海的夜间生活。
化危为机
感谢从北京、山西、海南,从天南海北赶来上海的电影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线下线上方式进行的金爵电影论坛、电影学堂上,国内外电影人吐露心声、提出建议、阐述观点、交流创意,氛围热烈。旁听一场场论坛,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国的电影人没有停留在遭受重大挫折的回忆中。他们说:“疫情没有让我们停顿,反而给了我们创作的准备、打磨和筹划时间”;他们还说:“疫情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积淀和练内功的机会”。他们表达的,是如何化危为机,如何加强团结,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承担推动中国电影向好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图说:贾樟柯在“电影学堂”分享创作心得 官方图
主讲“电影学堂”的中外名家除了中国导演贾樟柯,其他如美国编剧、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法国编剧、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菲律宾导演拉夫·迪亚兹等通过社交视频平台与听众线上交流。拉夫·迪亚兹在这段时间里,拍摄了一部短片和一部长片,他对在线聆听的中国同行说:“想抗击疫情吗?那就去拍电影吧。”编剧、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说:“今年对于每个电影人来说,都是特别的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象征着希望。”
图说:徐峥与影迷交流 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摄
疫情倒逼电影节改变传统模式,从互联网寻找创新突破的机遇。本届上影节取消了评奖,但发布金爵奖、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片,是对一年来中外电影工作者创作成果的肯定;我们看到,《风平浪静》《吉祥如意》《再见奈良》等一批世界首映影片被送到上影节参加展映,受到好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用线上推送作品参映、设置云展台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周;压缩了活动规模,但电影节主要板块活动一个也没有少。
理解万岁
但最值得感谢的,其实是这座城市的市民,是爱电影和爱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迷。
或许很多年后,我们都还会记得这样一届,拼手速和运气抢到影票,进入影院时还须测体温、出示健康码,观影时要全程戴好口罩的上影节,也还会记得置放于影厅门口的备用口罩、洗手液,以及被统一“收纳”的饮料和食物。但几乎每一个来到影院的市民,哪怕是从外地专程来观影的电影爱好者,都对防控措施给予默契配合。
图说:戴着口罩观影的影迷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其实,这一届的翻译字幕都是手打的,尤其218名字幕操作员中有60名是在官宣发布一周内完成招募和培训的,差错和疏漏难免,但12345上海市民服务热线9天来没有接到过一例投诉;其实,9天来也发生过放映故障,一边是马上安排全额退款及第二天免费重映一场的影院,另一边是没有抱怨,对疫情带来的办节困难充分理解的影迷。
我想,这一届“特别”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安全、成功地举办,最离不开影院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离不开影迷们的配合与支持,离不开27年来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长和发展,一路看顾、呵护的市民。
感谢你,每一个为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付出过的人。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