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角、屏幕、餐厅墙上,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代替了服务员,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点菜下单。相比人工点餐,扫码点餐为顾客带来了便利,为商家节省了人力,因此成为了时下流行的点餐方式。
不过,扫码点餐在快速普及的同时,却有逐步取代人工点餐之势。记者走访发现,有些餐厅的点餐柜台形同虚设,繁忙时段服务员都在忙着配餐送餐,柜台上根本没有服务员。记者找到一位服务员询问,她说现在餐厅不提倡柜台点餐,一般都鼓励顾客使用自助机或手机。
本来是既可以扫码点餐也可以人工点餐的选择项,如今却变成了变相“强制”扫码点餐。老人因为没有微信或者不会使用,只能放弃点餐,而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则感觉自己的选择权被剥夺了。“我们的手机一般就是没有微信的,所以你叫我去扫二维码,我们不方便,没有办法扫。那我们就只能走了。”这位老人告诉记者,除了数字鸿沟无法跨越外,少了服务员的嘘寒问暖,他感觉去餐厅的享受也打了折扣。
更让人不安的是,扫码点餐背后还暗藏着强制关注和信息收割的陷阱。
记者走访多家餐厅发现,几乎每家餐厅都有扫码点餐。大多数的扫码点餐系统,主要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的商家小程序,或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两种方式来进入点餐页面的。系统往往需要消费者的一系列授权,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包括微信账号,手机号和位置,甚至可能是姓名和身份证号。令人疑惑的是,只不过就是吃个饭,点餐平台怎么就需要获取这些信息呢?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扫码点餐只要能够知道是哪个桌子,在点什么菜那就可以了。至于说这个桌子上面有张三还是李四,他的手机号码,他的用户名等等信息,餐厅其实是没有必要去了解的。餐厅应该不收集或者尽可能少收集消费者的信息。
既然不是必要信息,那为什么餐饮商家和点餐平台还是想方设法要获得这些信息呢?在消费者不断点击“同意获取”之后,这些信息又流向了哪里呢?
扫码点餐在三四年前出现,随着覆盖率的不断提高,点餐系统软件涵盖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包括点餐、收银、外卖、后厨、后台大数据等。一般小型餐饮店会选择外包服务,由软件服务商根据他们的需求来提供相应功能。如果选择直接点餐功能,那么商家在后台只能看到订单、收入等基本信息;如果设置关注公号或注册会员,那么消费者之前授权的所有个人信息,商家后台都会留存。
某点餐系统软件服务商告诉记者,商家公众号上面可以放链接,直接跳转到点单系统。顾客只要在里面下单了,就成为了商家的留存客户,而所有客户资源都在商家公众号上面了。
通过这些留存的个人信息,商家可以将顾客转变为公众号粉丝或APP会员,成为自己的私域流量,提高营销活动的触达率。比如在自己的公众号和APP上及时推送特色服务和优惠后动等信息,激活消费,提高到店率。某连锁餐饮店店长就告诉记者,只要扫码注册会员,他们就会给客人送一个特色菜,和一张30元的代金券,而且所有消费的积分都会存在会员卡里面,可以兑换抵用券。
在专家看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最终将流向点餐平台。早在2017年11月,阿里的口碑平台首先宣布开放智慧餐厅技术,随后美团和饿了么也相继开发扫码点餐系统,并通过高额补贴争夺线下入口。
之所以竞争如此激烈,是因为对于点餐平台来说,这些信息背后的大数据产业链远比粉丝营销更具价值。他们手握海量数据,可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甚至大数据杀熟。比如用扫码加关注这种极低的成本“获客”,然后推送各类广告,让人不胜其烦,甚至被误导消费。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告诉记者,第三方在全部收集了这些信息以后,会再做一些数据融合,并通过算法推送,不同的年龄段收到的信息不一样,不同爱好的人收到的信息也不一样,而这会造成消费者的误解和选择时的一种困境。比如你如果买过白芝麻,你就会收到白芝麻比黑芝麻要好的信息,如果购买者年龄是50岁,就会给你推送50岁的人应该吃白芝麻。
此外,扫码点餐系统有一些开源代码,开发难度并不高,而目前市场上的系统服务商良莠不齐,也让消费者信息多了一道被泄露的风险。有消费者就表示担忧,商户获得了信息之后,可以授权到其他地方,或者二次售卖,个人数据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对于扫码点餐带来的信息“被收割”、广告“被强推”等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虽有相关规定,但是对于过度搜集信息的界定比较模糊,执法力度也不大,使得商家和平台敢打擦边球。陈思琪律师就指出,“一方面在法条的规定当中有不明确的地方,比如说什么叫做必要性的信息收集,它的决定权和裁量权是在商家本身,另一方面违法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很多都停留在一些警告、责令整改的层面,才导致了商家在实践当中有恃无恐。
不过这一情况有望得到改善。目前,国内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完善,拟设专节来严格限制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和强制收集。对于商家和平台而言,只有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守好信息获取边界,才能真正留住回头客。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丁桃 徐玮 吕心泉 编辑:施荔)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