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观众来说, 去美术馆参观一个建筑设计展,是一件不怎么有趣的事情,远不如走进真正的建筑来得那么身心愉悦。面对原木基调的建筑模型、大量设计图稿,真正兴奋的估计只有从事建筑设计和搞艺术的人了。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的“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像——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却给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答案:这里沙盘上的建筑模型就像乐高玩具,任你随意增减组装; 走进伪透视的工作室,可以看看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建筑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的;甚至可以当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印度之旅——这次展览把洞穴画廊都以同比例搬来了,那可是很多文青去印度的必游景点。可以说,互动性和体验性是这个展览最大的特点。
伪透视的桑迦工作室模型
提及这位印度建筑之父,有一个人必然无法绕开——他就是柯布西耶,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对于恩师,多西说:“在柯布西耶身上学到了对于自然的恭敬,建筑设计与自然始终关联。”于是,我们在欧姆普瑞母神庙看到了那一束充满敬畏、直射下来的阳光;艾哈迈巴德洞穴画廊激活了“光影与记忆的神秘特质”;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的建筑形式消隐于充满生机的自然中。
洞穴画廊模型
在“我的精神导师”版块,放在首位的自然是柯布西耶,还有两位并非建筑师,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
甘地和他的一首诗甚至占据了整个展墙,可见甘地对于多西的重要性。甘地的这首诗中写道:“我将会给你一个护身符/每当你陷于困惑,或当自我过多地挤占了你,请施以下面的检验。回想那些你或曾见到过/最贫穷和最弱小的面容,问问自己,你的下一步举措/是否于他有益。他能够从中获得些什么吗?能够使得他重建对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吗?……”选用甘地的照片,是他正在纺纱。照片一侧写着:“牢记纺纱车的意义:自食其力”。
“圣雄甘地是我设计低造价住宅的灵感。”多西说:“积少成多、自给自足成为,共同参与建设家园。”
多西
多西和他的事务所一直以来致力于为低收入者居所做设计项目。展览中那个可以供观众自由组合、乐高式的建筑模型正是多西1970年的项目——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区和1982年的项目——阿冉亚低造价住宅。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区可以说是多西做低收入居所之前的试水。据介绍,住宅区通过优化可用资源、根据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修正建筑类型和方式,在参与过程中开发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这种粘合性住宅区实验性地集合了三种不同收入的人群,他们居住在同一栋金字塔形建筑的三个楼层,并通过同一条楼梯出入。多西看来,在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不同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不仅能适应单个家庭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恢复和增强社区凝聚力。 在三层楼的住宅中,收入高的住在一楼,收入最低的则住在三楼。有意思的是,很多年过去了,高收入人群并没有搬离,而是选择依然居住在这里。
阿冉亚项目模型
“用时间换空间”,并非一步到位,是多细设计低收入居所的理念。他设计的阿冉亚有着结构简单的房屋,每一户人家被提供了一片 30 平方米的土地,用砖块打造地基,匹配了厕所,有排水和电力。 印度政府联合发展银行为低收入者提供低息贷款,申请者可根据自己的偿贷能力选择配套设施,最基础的就是一间小屋子和一个基柱,可用于未来的扩建。备选项包括水龙头、雨水收集系统、下水道、路灯等 。人们在阿冉亚分阶段造房,从最廉价的材料搭建的结构起步,用砖块和水泥加固,再逐步扩展。最后临时居所成了更为稳固可以长期居住的建筑物。阿冉亚成为了可以不断生长的居宅。
细密图
为了证明设计可行,政府先让多西建造了 60 间样板房作为试点。中轴线是主要的商业区,两旁是六片相对独立的街区,每一片都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多西构想了传统的街道生活。他依照原有地势设计出非直线形的街道,人们可以自发地在这些宽度各异、偶有转弯的街道空间内活动,机动车的行驶范围则在中轴线的商业区。正式的商业铺面靠近主干道,而非正规的小摊贩可以在狭窄的内街和开放区做生意,他们与车辆互不干扰。和其他建筑设计师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多西是用印度特有的细密图绘制了成熟街区的蓝图,这张蓝图本身就像悬置于墙上的一件艺术作品。
阿冉亚项目实景图
阿冉亚低成本项目中共有7000户居民居住其中,6年后阿冉亚小镇逐步成型。当地的居民甚至在迷你的公共空间内建起了神庙,举办日常的庆典。很遗憾的是一些大尺度的开放空间依然被闲置,以至于堆放起了垃圾。
“设计将庇护所转化为家,将住宅转化为社区,将城镇转化为机遇的磁石。”多西的这句话颇为精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实习编辑:斯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