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00多公里,他们回来了!
今天下午两点,上海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从武汉出发,回到上海!
此时他们正在去机场的路上。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仁济医院南院外科监护室护师赵晓玲用手机记录下回程时一路武汉人民给予的感人欢送。
一早,武汉市民就手持小红旗,自发地夹道欢送。
一路的“再见”,一路的“谢谢你们!”
有武汉的市民哭了,有人怕戴着口罩不能传递出最内心的感谢,用手语不停比划着爱心。
路边,车辆都停下来鸣笛欢送,有人下车呼喊着,“谢谢你们”。
去机场的一路,都有警车开道,还有沿路的警车致敬。
“我们一起去,一起回!”
这是一趟注定不平凡的旅程,
12-25,大年初四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48人在上海虹桥机场集合时,队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许下承诺!
55天前出发的场景依然在眼前!
55天后,他们回来了,一起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
12-25完成了武汉三院光谷院区最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随着病区大门缓缓关上,第三批援鄂医疗队55天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和上海其他援鄂医疗队不同的是,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和武汉的医生混编作战,一起携手用生命佑护生命。
他们和武汉医生一起用生命佑护生命
55天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感动的瞬间。
还记得前段时间感动了无数网友的这张来自武汉三院某重症病区的照片吗?
12-25,余跃天为了抢救44岁新冠肺炎病人,穿着防护服整整10分钟跪着从患者胸腔中缓慢抽出500ml气体,患者从呼吸困难终于慢慢转向呼吸顺畅。
无数网友说,这最美的一跪,是对生命的敬佑,更是白衣战士心怀的大爱。
“跪”地十分钟救治患者的那位白衣战士仁济医院余跃天医生回来了!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初春三月,武汉的早樱已经悄悄绽放,我们可以平安回家啦。”
回家了,在武汉的最后一夜,余跃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回首这55天,对于我们这些重症人来说,我们以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为目标,做好专业化生命监测器官支持。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巨大,但我们为患者的康复而感到了由衷的欣喜和值得。生命重于泰山,而拯救生命,是每一个重症人的使命。我们没有辜负自己的职责使命和上海人民的期望,我们凯旋啦。”
上海医生回家了,依依不舍的还有疫情中共同奋战的武汉三院医生护士们。
和武汉医生共同奋战日子里,余跃天也在被这些同仁们感动着。
“你们来之前,我们主任说人家千里迢迢来帮助咱们,咱们要保护好人家,让别人好好的回家!!特殊的事情,咱们自己上!是我们自己武汉出问题了,人家来,咱就感谢,感恩!”这是余跃天收到的一则武汉医生发来的微信。
余跃天所在的ICU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病区,在救治患者过程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余跃天说:“这样的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对于医务人员自身防护而言,存在风险。而每次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时,三院老师总是把最危险的操作留给自己。 ”
回上海后,余跃天最大的心愿:“回归平时的生活,看看爸妈,报个平安。陪陪孩子,一起成长。”
回家的行囊中,最沉甸甸的是“抗疫纪念证书”
回家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益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无比感慨:一次特别的回家,回家的行囊中最沉甸甸的是“抗疫纪念证书”。
两天前,武汉三院为上海医疗队举行了一个告别仪式,每个队员收到了一张抗疫纪念证书。
“这张特别的抗疫纪念证书意味着很多。”张益辉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一员,也是武汉三院17楼病区负责人。
临行前17楼病区的上海武汉医护人员们穿着防护服来了张全家福,看不出他们每个人的面容,只能从衣服上的医院和名字辨认每个人。
这50天日子里,他们就是这样一起战斗的:武汉三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流程上海医生不熟悉,武汉医护人员会帮助上海医生解决诊疗系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海医生会承担一些临床诊疗和基础护理。
张益辉,这位做了三十年呼吸科医生曾经感动着病区所有的人:为了保护其他医生和护士,他将核酸检测咽拭子的操作这个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因为检测咽拭子操作的时候,患者的飞沫容易喷出十分危险,张益辉说这样将易感率集中给自己了。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曾经进行过相关报道,同样感动很多人。
今天即将离开武汉,张益辉说,最大收获就是感受到了同胞之间患难之中见真情,也见证了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他想和武汉人民说声谢谢,“和疫情博弈的日子,我们一直在被感动着,无论去超市、还是走在路上,武汉市民朋友只要知道我们是援鄂的都是连声‘你们辛苦了’‘谢谢’。”
能够逐步战胜疫情,张益辉说这场疫情中每个人都在努力,病人之间也充满友爱,
“当时有一种药比较紧缺,我们一个重病人抢救回来后多出了一部分,就主动转送另一个重症患者,这个重症患者好转的时候家里又搞到药物了,她出院时又把药物交给我们,让我们给需要的患者。”
张益辉回上海后最大心愿:和全上海市民一起尽快过上不用戴口罩的生活!
90后护士:援鄂经历烙印在人生轨迹的重要位置,清晰且永恒
还有这位,第六人民医院90后美小护谢亚莉。记得三八妇女节,她给晨报记者留下的女神节愿望吗?
惟愿疫情被打败,
惟愿人们都平安、
惟愿我们早日回家!
我想吃火锅,一群朋友围坐一圈的那种……
今天,她回来了,14天以后就可以实现小小愿望之一,吃火锅!
援鄂的55天日子里,谢亚莉最难忘一位视她如亲人的病人。
“我曾经护理过一个只肯让我为她换尿不湿的阿姨。ICU病房里的这位阿姨刚转到我的床位,起初她并不适应,情绪有些焦虑,一直和我说她想回家。我当然告诉她不可以啦,但又怕她消极不接受治疗,所以每一班有空的时候我就陪她聊聊天,尽可能地开导她。因为每一个护士都穿着一样的防护服,我以为她并不认识我。直到有一天我当班的时候,她排便完需要换尿不湿,别的护士看到我在忙,想要帮她换,而她说她要等我。我感到很惊讶,后来我问她:‘阿姨,你认得出我的吗?’阿姨说:‘我记得你的眼睛,你的眼神很起来就很善良、很温柔。’那时,我的眼泪又是夺眶而出,不管多么小的事情,能被患者认可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这位阿姨在我的护理和陪伴下,渐渐地开朗起来,笑容也多了,把我当作亲人一样。”
一开始就盼着疫情快点结束,早日回家,如今这一天终于要来了,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90后的谢亚莉说:“伴随着最后一个夜班的到来,心情并没有预想的那般欢乐,却有些失落。凌晨三点的班车上,加上我也才寥寥四人,一路上没有只言片语,寂静无声…我一直看着车窗外,暖黄色的路灯依旧,而这一刻的氛围却怎么也不似最后一个夜班该有的‘兴奋’,脑子里如幻灯片一般的飞速转动着过去50天以来的每一个点滴,每一帧画面清晰如雕刻!其实也不是不开心,只是有些失落,对这些“革命战友”和抗疫岁月的不舍……
谢亚莉深深记得坚守在武汉最后一个上班的日子:混合着期盼下班和不舍结束的矛盾心理,错综复杂。坐在抢救室的门口,望着几乎清空的病房,和两个武汉的小伙伴畅想疫情结束后的我们:还会见面吗?你们以后来上海玩?我们明年再来武汉?
回家了,谢亚莉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这场疫情,把这些日子标红加粗,让它在我们的时间流里带上醒目标记。
从今以后,这段不可替代的革命友情,我相信会深深烙印在援鄂队员人生轨迹的重要位置,尤为清晰且永恒。
援鄂医疗队员感谢病人的坚强
仁济医院南院的赵晓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她收到回上海的消息,很激动,终于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离思念的家人更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这般思乡情切,她想和上海市民说,“虽然在武汉支援的日子背井离乡,工作比较辛苦,但是特别感谢来自上海后方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一直惦记着我们,让我们在前线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这一个多月是难忘的回忆,有苦有甜,有一起在临床一线奋战的友谊,有来自全国和武汉民众的关心和支持,心里满满的。即将回归的这一刻,我想告诉我的两个宝宝,妈妈打败病毒要回家了;我想告诉老公,我想念你的拥抱了;我想告诉妈妈,我想吃你烧的红烧肉了;我想告诉同事们,我终于要回归大集体了。我想你们了!等着我凯旋归来!”
抗疫期间,赵晓玲曾经通过晨报沪汉两地书系列从武汉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写来一封信!
抗疫期间,赵晓玲看到了很多人间真情和患者的努力。感谢病人的坚强,看到你们的努力!
最让赵晓玲感动的是一位患者爱人来送生活用品并写了一封信给老公,鼓励他坚强乐观。然而这位患者带着无创呼吸机,赵晓玲受家属委托,给病人读信。赵晓玲说,信里有句话说的特别好,“疾病就如同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加上现在医疗水平这么先进,你一定会好的,你一定要让自己变强,努力战胜这个疾病。”
信读完,赵晓玲眨眨眼睛不让眼泪落下,“我知道带着护目镜的我不能哭。当我把信还给他时,他示意把信放在他的枕头下,我告诉他’叔叔,你家里人等着你回去呢,你要加油!’叔叔用力地点了点头。”
留给武汉的是最专业的治疗:心理、康复都在探索
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接管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两个普通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房共140多张病床的医疗工作。
逆行出发,负重前行,不畏风险,他们对新冠肺炎治疗越来越有经验。
陈尔真透露,武汉病人中普通型患者进展到重症、尤其是危重症的患者大部分都出现炎症因子风暴现象。医疗队更加注重炎症因子风暴的早期发现和积极应对,在对病人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方面。
医疗队发现,很多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不同病期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后气促、运动能力和耐力的下降,有不少重病人由于多器官功能受损,也会出现各种机体功能下降。所以,提出“尽早康复”的理念,将康复治疗关口前移到重症监护室的危重病人,由康复科医师对病人从肺功能损害程度、身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处方,如早期肺康复治疗。
由于武汉封城,以及家人可能也在患病甚至离去,这些都对武汉当地病人造成了心理创伤,很多病人都有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问题,不肯吃药、不愿意接受治疗、甚至消极抑郁等情况时有发生。
医疗队特别重视心理治疗,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护士们也主动肩负起心理疏导的任务,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波动,犹如亲人一样照顾着病人。
他们约定做彼此的太阳,开启最硬核的心理援助!详情戳这里
他们是医生,他们还有小发明
医疗队一边救治病人一边思考!
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满月之时,两项为保护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降低感染风险的发明专利递交申请:“气溶胶传播范围与轨迹的可视化系统”和“可局部照明并有效避免飞沫传播的咽拭子”。
专利申请团队负责人、上海市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成员、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庆云主任介绍, 医务人员在做具体操作时,气溶胶产生的影响范围到底是多少?持续时间又是多少?气溶胶传播范围与轨迹的可视化系统对今后研究气溶胶的传播轨迹、传播范围及滞空时间提供形象的、可测量的依据。
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被看作是诊断新冠病毒的金标准,但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假阴性”的结果,从而需要进行多次检测,李庆云团队设计出一种有效避免飞沫传播、且可局部照明的咽拭子。
你们交上了完满的答卷,将爱永远留在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
虽隔千里,一江连心!
愿人间依旧,山河无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