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正是团聚的时刻,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席卷了中原大地。高桃梅和三十七号地坑院,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
在河南陕州,深居地下的三十七号院,名气响亮。这里不仅有纷至沓来的陕州十碗席特色礼盒订单,还有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是对地坑院最生动的描述。这是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也是民居史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在平整的黄土地上,向下深挖6到7米,挖出一个边长10到12米的方形。在坑的四壁凿挖窑洞,形成一个地坑小院,遇水便成了胶质的黄土,具有天然的黏性,晒干后无须烘焙就能非常坚硬,使得地坑院的四壁能够如同砖石般稳固。
为了不必架梯子直上直下,古人会在院子的一角,挖出一个斜向弯道,作为出入通道。
院落四周在地标处修有矮墙,以防雨水倒灌和人畜坠落,再配上水井和碾磨,在地下生活便与地上生活无异。
高桃梅一家世代生活于此,他们常常会感慨于祖先的智慧。
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这是古人遗留下的穴居生存方式,也是物质条件艰苦的时代,人类向自然求索的结果。这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孕育了一个朴素的智慧:只要家中有人口、有劳力,那么向下挖土,总会有栖身之处。
但是城市化的发展在不断推进,距离地坑院外几十公里的陕州县城,已是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总是和黄土打交道,在农村并不是一件体面的事,从地下走到地上,是村里更多人的选择。
在老屋里生活,意味不方便和不体面。高桃梅告诉我们,前些年,如果不在地面盖新房子,在农村会有闲言碎语。你看,他家穷得连房子都盖不起。到了结婚娶媳妇的年龄,如果男孩子在地坑院住,那就很难娶到老婆。
另一方面,对年纪大的老人来说,爬上爬下,是一个对身体的挑战。
陕州为了守住这4000年的活化石,将一些空置但保存完整的地坑院进行了修缮,向游客开放。
曲村则从2013年前后,开始鼓励大家把院子经营起来。在外打工的高桃梅选择回乡,张罗起了民宿生意。依靠着“向下挖土”的勇气,高桃梅将自家荒废的地坑院支棱了起来。
每到旺季,37号地坑院都要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个小小的院子,塑造了很多外地人对于地坑院的初印象。好奇心,让游客们对黄土下的房屋多了一份喜爱,少了一份挑剔。
岁岁年年,地坑院里人来人往,但大多都是过客,只有在春节临近时,那些本来就属于这里的人,才会赋予地坑院不一样的烟火气。
在外漂泊的旅人,异乡求学的游子,回到陕州,回到老屋,凑齐了一桌团圆饭。四四方方的地坑院,凝聚了一整个家族的回忆。
这些年,高桃梅走出过农村,在外打工漂泊,维持生计,最后选择回乡,重新扎根在这片土地。她未曾想到过,在过往漫长的时间里,象征贫穷的院子,年轻时候让自己自卑和逃离的老屋,如今反而让一家人过上了更为富足的生活。
时代奔腾向前,中原大地上近万座地坑院的去留,曾经或许是一个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桃梅选择重新出发,用民宿、艺术馆和更多形式,让地坑院在这个时代寻得新的价值。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赖瑗 李维潇 耿博阳 李响 李海龙 何瑞华 编辑:马婷)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