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台湾网友展开大讨论,议题不是蔡英文也不是韩国瑜,而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叹为观止、匪夷所思的话题。话说一名台湾网友分享了一张照片,有学生在家校联络本中写,因为大雨湿透了鞋,所以“鞋子不换估计是不行的了。”结果批改的老师把“估计”一词划红线,还标注“别用大陆用语比较好”。
这位网友满脸问号,先是去查了台所谓“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内容显示“估计”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为“估量价值或数量”,第二种则是“推测”,如:“我估计他今天不会来”。因此,他认为小朋友的“估计”用法没错,忍不住困惑问大家:“估计是对岸用语吗?”
有网友就说,一般我们在这里不用“估计”,而是用“大概”。也有网友直接质疑:请问这位老师,你知道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中文啊?更多网友也是满脸问号:“‘估计’何时变大陆用语了?”;“老师有问题+1”;“就算台湾用词语意真的比较少用‘估计’,但不知道老师管这个有没有必要”。
于是有网友感叹,2020年以后,明显感受到对岸文化强势入侵,不少人用词习惯发生改变,更点出他认为的三个最常讲出来的大陆用语。例如,“大概、应该”都被说成“估计”;“阴谋”变成“猫腻”;“影片”被“视频”取代等。他的感叹引来更多符合举例:包括近年来相当流行的“亲、老铁、走心、接地气、小姐姐、家人们谁懂啊、草率了、我太难了……”等等。
但是有支持者表示,“人家用词就更精准好用,为何不能用?”;“大陆用语语感好多了,又有视频当文化传输”;“大陆也很多在用台湾流行梗诶,他们反而不怎么排斥”;“现实一点,大陆文化目前就是强势文化,日常用语的潜移默化就是这样受影响改变的”。
随后,一家网站煞有介事贴出一篇评论:大意是如果你认为老师禁用“估计“是多此一举,这本来就是危险的意识形态。简单总结就是,方便面和泡面,视频和影片这种差异可以理解、比较好辨认,但是“估计”这种模棱两可的用法,一定要警惕,别在不自觉中被潜移默化了!
不会吧?用台湾的习惯用法来说,这是开始用语差异认知大作战了吗?Holy Kao没错,这也是我从台剧里学来的,so what?台湾乐团S.H.E不是唱过“全世界都在说大陆话”吗?怎么了,他们是被入侵了还是被植入了?
一个词语,如何用更精准,更贴近习惯,是一个可以讨论的文化现象,但是这背后折射出的心理破防 心理自卑,却大出我的所料。
知乎上有一篇贴文,一个台湾女孩总结了大陆台湾用语习惯不同,比如鼠标台湾叫“滑鼠”,软件,台湾叫“软体”,公交车台湾叫“公车”,地铁台湾叫“捷运”。“我今天搭公车转了捷运,到办公室用滑鼠打开了一个软体”,我如果这么说话,办公室同事顶多觉得我在说段子。
不论汉语英语,中文外文,语言本来就是不断进化的一个工具,语言习惯的演进是各种因素约定俗成的结果,不然也不必在修编词典时将广为使用的习语,俗语,新词,纳入其中。
用语是这样,文化产品何尝不是,台湾偶像剧,综艺节目,一度火遍大陆,而现在的情况是用大陆用语、吃大陆零食、看大陆影视剧、唱大陆歌曲,在一段时期都会在岛内挂起旋风。去年《科目三》、《小小花园》等抖音神曲,也火遍台湾全岛。
对客观的文化现象上纲上线,究其原因,是民进党政客不断刻意操作的“逢中必反”带来的畸形现象。也是历任台当局肆意更改课纲的恶果。
我还记得疫情高峰期,企业家郭台铭通过上海复星集团订购了500万支BNT疫苗,结果民进党当局百般阻拦,最终拉锯10多个月,才批准疫苗进口,错失最佳时机,人命攸关之际,还在考虑政治算计,难怪国民党民意代表就曾向台北地检署按铃申告,告发蔡英文等时任政府官员涉嫌内乱、渎职、杀人罪。
台湾联合新闻网曾有一句:再好的疫苗,也救不了岛内意识形态的病毒,非常的精辟。
编辑: | 楼崇星 |
责编: | 金佳睿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