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16日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左右建成,如果天宫二号状态良好,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将首次出现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交相辉映的画面。”
天宫二号是天宫一号的备份产品,设计寿命为两年。朱枞鹏介绍说,因为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采用以及轨道高度的变化,天宫二号在轨寿命会大幅度提高。
“我们预期天宫二号应该可以持续工作超过5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朱枞鹏说。
天宫一号于12-24发射升空,在轨期间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12-24,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为两年,实际运行4年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说,目前,天宫一号整器结构完整,正运行在距地面约370公里的轨道上,“预计2017年下半年陨落”。
在太空中,由于真空、辐射等环境因素,维持长寿命是个难题。天宫二号将首次试验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这也是我国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必须掌握的关 键技术之一。朱枞鹏介绍,推进剂在轨补加过程中对压力和温度的控制十分严苛,管路的对接也必须确保精准。“如果这次试验成功,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全 世界第二个掌握空间站在轨推进剂补加核心技术的国家。”他说。
按照计划,天宫二号将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分别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这与中国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武平说。
此前,我国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都是在距地面343公里的轨道高度上展开的。朱枞鹏解释,未来空间站长期运行需要在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太空不完全是真空环境,也有大气,高度越高大气就越稀薄。也就是说,越高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小,所需要的补给量也会变小。
“空间站建成后,可能会调低天宫二号的轨道高度,或许会出现货运飞船先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补加,再与空间站对接。航天员既可以访问天宫,也可以访问空间站。”朱枞鹏说。
天宫上“不明觉厉”的太空实验
天宫二号3个空间科学物理领域重点项目是:空间冷原子钟实验、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伽玛暴偏振探测。空间冷原子钟将成为国际上第一台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可以使飞行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量级,在国防安全、高精度星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具有中国原创科学思想的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有望更加深入地剖析和探索热毛细对流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中国微重力流体科学的空间实验能力和技术水平。
天宫二号上装载的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是新一代对地观测遥感器和地球科学研究仪器,将会在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农林应用、海洋环境、大气污染和大气成分监测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益。
伴随卫星飞行试验进一步验证在轨释放、驻留伴随飞行等技术,在伴星分离释放和交会对接过程中将对飞行器进行近距离成像观测,同时开展微小型部组件空间试验验证,为未来新型航天器编队飞行技术奠定基础。
空间环境探测,天宫二号上搭载的带电粒子辐射探测器和轨道大气环境探测器可获取舱外各个方向粒子的强度和能谱,检测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及其时空分布变化,并具备监测原子氧和其他空间环境污染效应的多项功能。
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将首次开展微重力环境下光周期调控机理研究。而且应用了荧光蛋白基因表达先进技术手段,航天员将回收部分植物样品供地面进一步分析研究。
看法 中国梦想迈出重要一步 空间合作大势所趋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美、英、法、德、日等国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讨论。外媒普遍认为,天空二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在实现空间站梦想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国与其他国家加强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将成为大势所趋。
英国知名学术杂志《自然》在题为《中国发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的文章中认为,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具有较大优势。目前,中国正积极加 强在空间科学方面的投入,去年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入轨,近期则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些项目让中国变成全球科研人员 测试空间科学理论的“激动人心之地”。报道援引参与“天极”项目的瑞士日内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斯·普罗德维的话说:“在中国,事情开展得非常快,他 们有资金,也有意愿。”
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发表题为《天宫二号搭载中国文化和合理念》的评论说,欧洲航天大国面临的预算压力上升,促使欧洲航天局考虑与中国共同 分担航天项目的可能。据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分别与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和欧洲航天局就科学家进入中国空间站达成协议,空间站设计为大型舱段对接预留 接口。人们有理由期待这样的合作更广泛、更深入,让“天宫”“神舟”所寓寄的向往、和合之美,与创新、协作的时代精神成功“交会对接”。正如欧洲航天局局 长韦尔纳所言,把中国等非传统伙伴纳入更大的人类探索平台举措是务实的,只有让中国参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宇宙飞船才能在太空连接在一起。
美国国会自2011年以来禁止美国航天局与中国接触。针对这一情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媒体在报 道中都援引了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雷泽的观点。她认为,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性空间站,世界其他国家都准备跟中国合作建 设空间站,欧洲人为此已开始学中文。如果美国不马上改变政策、与中国在太空开展合作,那么就会失去对中国未来航天计划的影响力。
(编辑:董智杰)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