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时代楷模”,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生前为上海打造的“红树林”吗?事实上,到2017年末,记者前往临港探访的时候,因土地资金等问题,当年钟老师引种孕育的红树,只剩两个大棚、一百来株被临时保留下来。时隔七年,这些红树还好吗?今天,让从一篇毕业论文,打开红树梦的后续。
“我做的‘红树林北移上海’的课题是钟老师在2005年的时候就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提出来的,我就在扉页中写下了‘谨以此文纪念钟扬教授’。”2018年入读复旦的张嘉琪与钟扬教授素未谋面,但作为复旦大学“红树北移”团队的一员,他一直延续着钟老师的梦。
同样心系红树林的,还有钟扬教授的夫人张晓燕。“钟扬当时在生态学研究里头,顶级杂志最早发表的一篇文章,研究的就是红树,作为他的未竟事业,我也是时常会关注着。”
钟扬夫人 张晓燕
红树林有“海洋卫士”的美誉,能促淤保滩,还能在其下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富养各色底栖动物。2005年,钟扬就曾为申城许下“红树林之梦”,并着手在南汇嘴尝试种植,他生前的科普讲座中,也曾描摹上海海岸线红树林的未来图景。
2017年自博馆讲座照片,钟扬演讲现场:“我说上海能种,大家撸起袖子干,拼命干,50年也够了。”
然而,要让天性怕冷的红树,在北上哪怕一个纬度的区域存活,谈何容易。
夏天罩遮阳板、冬天盖大棚……逆境造林,全靠自己摸索。首个寒冬,团队最初引种的十多种红树全军覆没;直到第三年,幸存的秋茄、桐花树才正常开花结果。然而刚有起色,又连续遇上基地必须搬迁、钟扬教授离世。大家也曾讨论,红树林之梦,还要不要继续?
钟扬夫人、同济大学教授张晓燕一行人都很坚定:“肯定要继续下去。”
在当地政企的支持下,2018年夏天,50亩钟扬红树林育苗基地正式落户临港新城,接过钟老师接力棒的逐梦团也越发壮大,一场系统性驯化本土红树的“上海探索”开启。“基地每个区域不一样,有的是带棚的,还有些直接就在露天的,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阶一阶地开始驯化。”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张饮江解释道。
复旦生科院的实验室里,红树幼苗样本被放入环境处理箱,来模拟他们的越冬过程。“红树北移”团队成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欧阳胜介绍:“找到一些与寒冷抗寒相关的基因,为将来分子育种,比如说基因编辑等,基因编辑育种等提供一定的基础。”
2021年初,羽翼未满的上海本土红树,遭遇了“霸王级”寒潮,团队破釜沉舟:连夜灌水保温。试验基地工作人员徐斌回忆:“一天一夜没怎么休息,不知道能不能救活。”
十天后,奇迹诞生!水体保护下的红树种苗,存活率竟高达八成以上! 为此,“我们也申请了国家专利,抗低温的保护,又简单又方便又快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复旦“红树北移”团队负责人南蓬说道。
去年底复旦红树林科普驿站开张,钟扬教授热衷的科普事业,也在延续。朱彬是钟扬在复旦招的第一个博士生,他希望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去理解钟老师这样做的意义。”
“什么是红树林?”“它可以给我们上海提供更好的环境,它还可以帮我们防潮防海水冲击。”
如今的红树林试验基地,被浦东新区纳入了湿地公园规划,南汇嘴以西,这片占地28亩的潮间带里,红树苗已陆续扎下根来,或许未来的某一天,红树林就能缀满申城的500公里海岸线。
“我每次走到这里我都要看一下,这是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成果。”
——吉临娟 复旦红树林临港试验基地合作企业负责人
“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样的研究团队里。”
——南蓬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袁隆平院士有一个著名的‘禾下乘凉梦’,我也希望将来在海边可以有一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红树梦’。”
——欧阳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红树北移”团队成员
“这个梦想也是我们和钟老师共同的梦想,所以我们相信这个梦想在上海在未来某一天,它一定能实现。”
——张嘉琪 复旦大学2024级博士研究生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陶余鑫 |
摄像: | 吴振华 夏祺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