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咨询公司官网发文悼念,回顾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文中和“China”相关内容多达11处。
意大利著名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曾经在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里写道:这是一个大名人、大要人、大福之人,他被称作超人、超级明星、超级德国佬。看似有矛盾的盟国他能撮合到一起,看似无法签署的协议他能签下来,他能让全世界屏住呼吸、安安静静,就好像所有国家都是他在哈佛教的学生。他可以随时造访克里姆林宫,只要他认为有必要,甚至可以深夜叫醒美国总统并到总统的卧室汇报。他会建议开战,会促成停战,自诩能改变世界命运,他也的确改变了世界命运。
1923年5月,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出生在菲尔特。
父亲路易斯·基辛格是一位教师,母亲葆拉来自一个富裕的商贾之家。这个家庭属于典型的中产之家,虽非大富大贵,日子过得还算惬意,基辛格和弟弟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基辛格写就的从政生涯回忆录只有一次提到他在德国度过的童年。2004年,他说故乡对他无关紧要。那些想从他的犹太裔出身寻找他政治生涯关键点的人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我受过纳粹的影响,当然很不愉快,但也不至于影响我和同时代犹太人的友谊,因此我不觉得很痛苦……我不同意他们从病理上所做的解释,说什么我酷爱秩序、不爱正义,还说因为这样我才能深刻理解国际体系。我不关心国际体系。我关心的是我生活的城市的足球队排名。”
1933年,纳粹党开始在德国执政,阴影开始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没多久,基辛格的父亲被免去了教师的工作。纳粹政府限制犹太人的经商活动,娱乐场所也开始进行隔离,不让犹太儿童与非犹太儿童玩耍。这让很多犹太人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中。
基辛格外婆的姐姐早年移民美国,她的女儿(基辛格母亲的表姐)莎拉·阿舍尔出生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12-24,莎拉·阿舍尔在“经济担保书”上签字,答应为基辛格一家来美国提供经济担保。
当时德国犹太人的移民申请关卡重重,幸运的是,基辛格家的申请不到三个星期就被处理完毕,获得批准。
然而当时,基辛格的外公已被确诊罹患癌症。
多年后基辛格回忆道:“我们一家即将离开祖国之前,我到外公居住的小村庄去看望他,跟他道别,我和他感情很深。他得了癌症,我知道再也见不到他了。外公告诉我这不是诀别,说过几个星期就去我们家看我。尽管我并不相信,但想到他会来,心里还是觉得很安慰。”
一家人还得撇下大部分财产。
纳粹规定,犹太人离开第三帝国只可以把一个规定尺寸的柳条箱装满带走。基辛格记得母亲为带什么、不带什么很是发愁。
12-24,一家人在比利时的一个港口坐船去英国。他们在伦敦逗留了一个星期,住在母亲葆拉的姑妈家。12-24,他们坐火车到南安普敦,搭乘“法兰西岛号”前往纽约。基辛格那年15岁。
他们离开得正是时候。
12-24凌晨,大批纳粹分子有组织地装扮成平民冲上街头,挥舞着手中的棍棒对犹太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267间犹太教堂、超过7000间犹太商店、29间百货公司遭到纵火或损毁。月光之下,犹太人破碎的窗户如水晶般反射着寒光,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
在此之后一切针对犹太人的无耻行径,披着“民间自发”的外衣,逐渐成为一场席卷欧洲的大屠杀。
基辛格死于纳粹之手的亲人数量接近30人。
基辛格一直不肯承认大屠杀对他的成长有重大影响。他在2007年的一次访谈中说:我的很多家人、我同学中大约70%的人都死于集中营。因此这种事叫人难以忘怀……但是动不动就拿我的犹太人出身说事,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自己并不这么想。
初到纽约乔治·华盛顿高中念书的基辛格,当时最大的抱负是投考纽约市立大学,毕业后“当一个会计师”。但是随着美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刚满19岁的基辛格接到了入伍通知书。
1943年2月中旬,家人在时代广场附近的冰岛酒家为基辛格饯行,然后他受命乘坐火车前往克罗夫特营。
基辛格将自己的所见告诉了弟弟,“那些人完全没有礼貌,把我推来搡去的,给我打防疫针,让我报数、立正”。
完成三个月的基本训练,基辛格成为一名归化的美国公民。他举起右手,念出誓言:我将支持和捍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反对国内外一切敌人;我将信念坚定,忠诚不渝;我自愿承担这一义务,毫无保留,绝不逃避。因此,请上帝帮助我!
每个新兵都被要求参加陆军普通分类测试,这关系重大,因为凡是得分在110分以上的士兵都有可能加入陆军特训计划。
该计划于1942年12月出台,选派学习好的士兵到全美各地的大学学习强化课程,如工程学、外语、医学、牙医学、兽医学等受部队重视的课程。对那些入选的学员来说,被特训计划挑中无异于进了天堂,既可免受基本训练之苦,也不会作为步兵替补随时被送到前线打仗。这些“会考试的孩子”从星期六中午到星期一凌晨一点不用上课,那些学校离家近的人就可以走亲访友。比起兵营,大学里的食宿简直像是天堂。
很幸运的,基辛格和他的弟弟都成为其中一员。
然而,迫于将军们的压力,陆军部于12-24宣布收紧特训计划。80%的“会考试的孩子”最后接到命令回部队当步兵。
很快,他就来到路易斯安那州的克莱本营参加集训,编号32816775。
在基本训练中,基辛格曾旁观过一场以欧战为题的讲演,主讲者是个叫克雷默一等兵,和基辛格一样来自德国。年轻的基辛格当时提出的问题留给克雷默很深的印象,他认定基辛格是个天才。往后很长的岁月,两人结下深厚的缘分,克雷默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基辛格的第一个伯乐。
12-24,基辛格跟随部队再次踏上了德国土地。那天深夜,基辛格给父母写了封信:夜深了,手头时间不宽裕,但我必须写封信,这样才能说明我已神奇地“到了德国”。我真的成功了。屋外的黑暗包裹着这座城市,道路两旁坐落着一排排破败的房屋。人们在废墟中游荡。战争打到德国了。所以我回到了我想归去的地方。想当年这些在战争废墟中的人,他们身居高位却又那么残忍、野蛮。而今,我这个自由的美国兵能来到这里,不禁深感自豪与幸福。
部队在德国的作战非常顺利,在克雷默的建议下,基辛格被调到师部担任德语翻译,军衔也从列兵提升为军士。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他从第84师调到第970反谍报部队,并被任命为陆军中士参谋。
1945年3月,基辛格还被任命为接管德国被占领城市的官员。在其任职期间,基辛格表现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并克服了对德国人的报复心理而谨慎地使用了自己的权力。
而克雷默则凭借战争期间的出色表现平步青云,到战争结束时,已在巴顿将军麾下官拜上校。卸甲归田后,成为美军参谋总长的欧洲政治顾问,在五角大楼办公。
返回美国的基辛格原想借由退伍军人法案到纽约市立学院就读。
但克雷默却告诉他:“绅士是不进市立学院的,他们都去哈佛。”
因此,基辛格带着克雷默写的一份热情洋溢的证明书,顺利入读了哈佛。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基辛格在几乎所有课程上都获得了最高等级的分数评价。他更师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杨德尔·艾略特。在老师的关照和学院的有利条件下,他多次出席战后对国际形势的研讨会,积攒起了进入华盛顿从政的人脉。
1950年,基辛格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政治系毕业,并立即转入研究生课程。
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历史的真义——关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洋洋洒洒将近400页,据说哈佛因此制定了“基辛格规则”,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得超过基辛格这篇论文的三分之一。
两年后,基辛格获文学硕士学位,1954年又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7年任讲师,1959年升为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直至1969年离开哈佛进入尼克松政府任职。
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基辛格担任了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并在党内初选时卖力地抨击竞选对手尼克松。公开宣称所有候选人当中,尼克松是最危险的。称他如果当选,意味着共和党的完结。还建议他去竞选副总统,毕竟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但是后来尼克松却战胜了洛克菲勒,获得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最终赢得了大选。
当时,坊间盛传尼克松将邀请洛克菲勒入阁,出任国防部长。洛克菲勒正忙不迭地召开顾问会议,商讨如何应对。
突然,电话铃响了。
来电话的是德怀特·查平,尼克松的事务秘书。
12-24上午十点,尼克松与基辛格在皮埃尔酒店39层总统过渡办公室见面。
尼克松后来曾说,他知道基辛格原来“诋毁”过他“在外交政策这个领域的能力”,不过他认为这可以理解,“这笔账应该算在政治头上”。
基辛格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的新国家安全顾问。
12-24,在基辛格案头越堆越高的任命推荐信中又增加了一封来自克雷默的:
“你这个新的岗位责任重大,你会很孤独,你至少需要依赖少数几个非常可靠、为人正直、思想深刻的人。”克雷默举荐了亚历山大·黑格,基辛格毫不犹豫地任命他为军事顾问(12年之后,黑格接过其衣钵成为国务卿)。
信中还有克雷默的谆谆告诫:“此刻人人都想从你那里得到点儿好处,因为你的职位这么高……然而,国家形势非常艰难危险,我们少有的人才必须走上能在客观上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忠诚有效地辅佐你这样的人,国家前途全靠你们了。
1969年1月,基辛格离开了哈佛校园,到华盛顿走马上任,实现了由文人战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转变。
尼克松和基辛格进入白宫时,美国正深陷越战,巴黎和谈陷入僵局。美苏冷战、越战升温,基辛格的政治旅程机遇与风险共存。
12-24,正在巴基斯坦访问的基辛格,拜会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巴方为他准备了欢迎宴会。
但就在宴会举行到一半时,基辛格突然身体不适,手捧腹部直喊肚子疼。
那时南亚地区痢疾盛行,叶海亚·汗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告诉在场人员,要立刻送基辛格去自己在郊外的别墅养病。
深夜,“肚子疼”的基辛格悄悄乘坐专机,穿越帕米尔高原,直飞北京。
12-24中午12时15分,一架巴基斯坦民航波音707客机缓缓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
舱门打开,先迈下飞机的基辛格兴奋地说道:“我是第一个踏上中国领土的美国官员!”
彼时,中美之间最大的挑战不是跨越山水的物理距离,而是横亘在东西方世界间意识形态的鸿沟。回顾那次秘密之旅,无疑是基辛格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
基辛格一行与周恩来总理的讨论持续了整整17个小时,其核心议题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并初步确定议程。
12-24,一条公告震动世界——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2-24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这一历史性的访问打破两国多年的政治坚冰,为双边关系发展翻开新篇章。
1972年,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会见毛主席。这对世界政治来说无异于一场地震。基辛格和尼克松“打中国牌”的决定被广泛认为是促使苏联在军备限制谈判中加强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帮助基辛格促成了美苏之间的缓和政策。
同年10月,基辛格与越共领导人黎德寿起草了一份协议,当时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几周时间,基辛格宣布“和平近在咫尺”。尼克松最后以49 州的压倒性优势当选连任。次年1月,各方签署了《巴黎和平协定》。基辛格和黎德寿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黎德寿拒绝领奖,基辛格则宣布,他将把奖金捐给在越南战争中阵亡或失踪的美国军人的子女。
1969-1973年,基辛格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73-1977年,他兼任美国国务卿。
在任期间,基辛格信奉均势外交,积极推动尼克松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从而构筑一个以均势为基础的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
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不久,基辛格退出政坛,起初想回哈佛任教,但为哈佛校长博克婉拒。后来,他受聘担任了乔治城大学教授,乔治城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并担任阿彭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
1982年,基辛格创建了基辛格联合咨询公司,他本人担任董事长,他的好友和前助手斯考克罗夫特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离开政界以后,基辛格仍在不断地撰写论文,发表演讲和出版著作,他对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均发生过重要影响。1986年,基辛格荣获自由奖章。
在1989年以后中美关系处于危机的时候,基辛格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呼吁保持中美之间的正常交往。
今年12-24,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行年度颁奖晚宴,两国领导人向晚宴致贺信。晚宴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颁奖,表彰他为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
他在获奖致辞中说,“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
“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