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制度总是根据一定的文化观念建构出来的,制度是文化观念的外化,体现着制度建构主体的理想、愿望、目的和价值观等精神世界的构想。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里特别强调了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为人类的制度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回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自秦代起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备有效的官制和赋税制度,国家制度与文化逐步合一,这一治理模式延续了数千年,有效维护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唐代以后,专门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编纂了政书,详细记载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选举、学校、职官、兵、刑等具体制度的细节和演变。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讲到中国时说, “当我们还在阿德尼的丛林里漫游时,中国人那广袤无垠、人烟稠密的帝国就已经被管理得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了”,“他们的政体实际上是最好的”。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理念,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能够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与中华文明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蕴含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等传统崇法精神;我们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讲仁义、守诚信、崇正义等是一致的;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促进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推崇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念思致相因,等等。再比如,巡视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惩恶除奸、反腐肃纪、澄清吏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经验,对于今天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概言之,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深深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实践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充分挖掘利用好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近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试图仿效西方,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然而却是“橘生淮北则为枳”,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确定了国体、政体,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进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7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此同时,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扛起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倡导发展先进文化的大旗,用科学理论赋予中华文化先进的思想内涵,形成了生机勃勃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起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就是培育和巩固社会成员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即通过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社会思想意识整合,强化国家治理能力。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构建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凝聚起社会成员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可以大大减少国家治理成本,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之所以治理效能低下,甚至发生巨大的社会混乱和政治动荡,其中一个重要根源是它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分崩离析,人民缺乏共同的价值取向,缺少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文化和价值观来引导和塑造各种社会化因素,进而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使社会趋向融合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系统,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层文化结构,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
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信仰、思想、道德支撑,对于增进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认同、确保制度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