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6月23号,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马当先",吹响了中国学生走向世界的号角,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为了理想,为了金钱、为了学业,各种目的让许多国人纷纷出国追求自己的理想,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归国,对于这样一段人生经历,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东华大学特聘教授邱夷平教授正在为学生带来一堂名为"一带一路倡议给纺织业带来的机遇"的课程,而听课的学生,都是来自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不同国家。看着台下求知若渴的外国留学生,邱夷平感慨,30多年前,出国还是个很稀奇的词,而留学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邱夷平说:“有一个机会可以到美国公派留学,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也是人生的里程碑。”
邱夷平赶上的是恢复高考后,国门初启的黄金年代。1985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方针出台,一场史无前例的出国潮席卷全国,也是在这一年,30岁的邱夷平和夫人先后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邱夷平回忆起刚到美国的时候,他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样,都去捡别人旧的家具、旧的电视机,可以说30年前,每一个踏上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都起步于追赶和挣扎。从硕士到博士后,近10年的求学生涯,经济拮据的邱夷平夫妇没有回过一次国。上世纪90年代,他们拿到了绿卡,邱夷平还在北卡大学有了稳定教职,这时候,是继续留美还是归国报效,成了萦绕在邱夷平夫妇心头的一道选择题。他说:“美国都希望留我们的,但我们真不想留美国,我们总是想看找个机会能不能回国来报效祖国。”
2003年,夫妻二人双双回到上海,阔别家乡十余载,祖国的变化令人赞叹。此后,邱夷平受聘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将全部精力投入科研与教学,并在纺织材料领域承担了众多国家级课题项目,成果斐然。他说:“我们的科研也绝对不输于人家。我非常自豪自己参与了整个过程,参与了我们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过程。”
和邱夷平一样,《新民晚报》资深编辑谢炯也是上世纪80年代留学潮中的一员。1988年,谢炯辞去了上海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赴日本闯荡。
谢炯说:“那时反正自己年纪轻,觉得很有必要到外面去看看,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尝试吧!”
那时候,日本是上海人出国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签证的市民常常要在日领馆门口通宵排队。
在日本,谢炯一边打工,一边在语言学校学日语,两年间,他们积攒起了人生第一笔财富,后来,夫人也留洋日本。那时,上海家里的冰箱、电视、照像机等家电,也都是从日本带回来的。谢炯夫人陆芳感叹道:“之前出去的时候,什么好的东西都想搬回来给家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你想要买什么,什么东西都有。”
1990年,谢炯回到上海,重回媒体工作。而留日经历,也让他成了同事眼中的日本通。他说:“记得初到日本,大家互相之间开玩笑说,你到了日本就等于多活了50年,就是说中国50年能发展到这样不错了,实际上事实证明,我们就这样30年也到了这一步了。”
邱夷平也欣慰地说:“我们这代人特别的幸运,特别的幸福,因为我们见证了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的经济强国。”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整整40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积已达519.4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留学第一大国,其中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海归归国的大潮,而海外归来的中国留学生,正在用各自的力量推动并影响着发展的中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编辑:范燕菲)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