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到如今已经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那么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在上海呢?
我们将从人口、新闻报纸和工人阶级基础三个方面深挖数据,为你来剖析。
首先,是人口。城市的人口越多,流动性越强,那么它对于外来的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就越好。
鸦片战争之后,1843年,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从封闭型的县城转变为外向型通商港城,高耸的西式建筑、先进的有轨电车、电灯、电报、电话、汽车、自来水等西式事物和现代法制法规体系纷纷出现,吸引着大量避难者、打工人、商人、知识分子来上海中转或停留。
依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的《上海通史》,经济学家邹依仁的《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原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蔡来兴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及Chase-Dunn, C. (1985). The system of world cities: A.D. 800-1975. In M. Timberlake (Ed.), Urbanization in the world-economy (pp. 269-29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我们找到了1850年、1875年、1900年、1910年、1920年和1930年世界城市前十名的人口规模以及上海的人口情况。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1900年上海人口首次突破百万。1930年,上海跃居全球第七大城市。一次次的移民潮让近代上海的外来居民占到了城市总人口的80%左右。这使得上海与全国各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人对发生在全国各地的事件特别关心,在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五四运动中,上海市民都一马当先。
而伸向内陆的铁轨和延展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国际航线,加上当时“北严南宽”的政治态势,让上海成为了世界的会客厅。陈独秀、陈望道、丰子恺等知识分子居住在上海。罗素、泰戈尔、爱因斯坦、萧伯纳、卓别林、杜威、都选择将上海作为拜访中国的第一站。
移民城市的多样性和兼容性,让全世界的异质文化在上海得以竞争、发展、交融。租界治外法权的保护,客观上也给革命者提供了庇护。许多在其它地方不能存在的思想观念,可以在上海存在。
其次我们要分析的维度,是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新思想要靠什么实现有效传播呢?报纸。报纸哪里最多?上海。
从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创刊起,上海的报业因为三界共治而蓬勃发展。根据上海学者的统计,1912年至1926年间,上海出版的图书占全国七成。1911至1920年间,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总计出书2657种,其中占首位的类别是社会科学类,达到801种。
而根据对《中国报刊词典1815-1949》和《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汇总》的目录进行统计,1922年到1930年,上海累计新出版的报刊杂志占到了全国累计新出版总量的三分之一。
于是,从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到革命思想,大量的学者、知识分子得以在上海的书报上探讨真理,说出信仰。
1899年,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中文译名。
1915年,袁世凯的复辟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毅然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上海媒体首发了这条新闻。苏俄政府两次发布对华宣言,废除历届俄国政府对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心里埋下了对马克思主义渴望的种子。两年后,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谈判失败,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幻想彻底破灭。于是,那颗“种子”开始发芽。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老渔阳里2号成立。《新青年》《劳动界》……一份份报刊杂志从上海寄出,把最潮流的思想带向全国。
十月革命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工人阶级的力量。1843年,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
在对陈真、姚洛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及孙毓棠主编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1895-1914》共计8册书进行统计后,我们发现,1841年到1912年间,上海开办的新工厂数量达到了全国新办工厂数量的28%。
此外,1920年,全国工人队伍发展到194.6万人,上海作为工业产业集中地,有工人51.4万人,超过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
面对中外企业资本家的压迫,上海工人群体的觉醒相当早。从1874年开始,上海工人的自发反抗运动就已经不断出现。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纷纷罢工,声援学生,正式宣告登上政治舞台。
党的早期组织融入工人阶级,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火种,在上海的工人群体中点燃。
无论是从人口、交通、政治、经济的角度,还是论其国际视野、思想包容、阶级基础,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上海这样,拥有孕育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绝佳土壤。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诞生。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全国首个工人新村、第一家手表厂、第一座卫星城、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领跑全球,第一家24小时服务的商店、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张“中国绿卡”、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全世界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诞生在上海,是历史必然,也是责任与担当。
百年回望,初心如磐。
光荣之城,必将缔造新的传奇!
鸣谢:
熊月之先生
苏智良先生
上海市档案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厚真 耿博阳 朱世一)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