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您还记得这首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这方》吗?相信每个人都会唱上几句。
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阎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12-25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今天,创作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艺术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老兵——阎肃同志,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12-25上午。
八宝山礼堂正门上面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阎肃同志”,两边挂着34字的挽联——“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 花 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 芳馨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阎肃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红着眼圈从八宝山殡仪馆礼堂走出。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从殡仪馆礼堂内走出来,眼角湿润,他对未来网(微信公共号lovek618)记者说,“看到阎老依然安详的躺在那里,似乎在他的嘴角上还能看到笑容,就像阎老生前每每人还没到时,朗朗的笑声就已经进屋了,带给人们的总是一种快乐。”
礼堂内庄严肃穆,循环播放着那熟悉的旋律《红梅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阎肃同志”,横幅下方是阎肃同志的遗像,遗像中老爷子慈祥的微笑似乎还在谈笑风生,向世人述说着什么……
阎肃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他的身上。
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86岁的老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图为群众送阎老最后一程,失声痛哭。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阎肃同志的夫人李文辉、子女等亲属和战友一起,以最朴素、最庄严的方式送别老爷子。李文辉眼角中含着泪水,眼圈通红,不时用手擦拭,这个与自己走过50多年风雨历程的老伴终于要离开人世,难过又不舍。
跟随阎肃同志深交多年的好友刘和刚、姜春阳等以及宋祖英、赵忠祥、董卿、朱军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吊唁,表达对阎老的怀念和哀悼。
泪水涟涟,哀思绵绵。
每个从礼堂走出来的人都泪流满面,红通通的眼圈中透着对阎老的深深缅怀和不舍之情。上万名群众自发前来,一起来送老爷子最后一程。
就在几天前,大年初五的凌晨3时,老爷子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神态安详,平静的离开了尘世,没有任何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
他太累了,太累了。
一生执着 昏迷中放不下艺术创作
12-25晚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隆重举行,作为这台晚会的首席顾问和首席策划,85岁高龄的阎肃和大家一起已经连续工作了几个月。最忙的时候,每天都是凌晨1点才回家。
12-25,阎肃感到身体不适,被送进了医院,在阎肃住院后的第三天,战友们前来看望他,却看到他在病房内来回踱步,嘴里还念念有词,今年春晚的魂儿是什么呢?今年春晚的魂儿是什么呢?接着听到他喃喃自语:创新、创业,大概是这个吧。
阎肃的老战友姜春阳两个多月前曾致电嘱咐他说:“老伙计,你要悠着点,毕竟是85岁的人了。”
“我还得干。”电话中,阎老的语气中透着乐观、爽朗。
9月底开始,老人进入深度昏迷。
部队和艺术创作,这是阎肃老人心中最割舍不下的牵挂。
“奶奶你看!爷爷醒了!”在医院病床前,当小孙女用录音机放出阎肃曾经的作品时,看到昏迷中的爷爷有了些许反应激动的喊起来。
住院期间,阎宇曾趁父亲清醒时询问,是否还有什么事情想办。
阎肃说:“真没有!这辈子啊,好像没什么自己的事,全是组织的事。”
在住进重症监护室前,他还对儿子说:“不管我有什么情况,不准你向组织提一点要求。”
一生坚守 经典之作激励后人
1949年考入重庆大学的阎肃,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解放后,他两次入朝鲜慰问参战部队,并最终如愿参军入伍,成为空政文工团的一名创作员。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生涯。
八宝山殡仪馆,众人沉痛送别阎老。未来网记者 杨佩颖 摄
1962年,阎肃开始创作歌剧《江姐》,他多次去歌乐山渣滓洞在牢房里体验生活,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上了一回 老虎凳,经过2年多的反复修改、排练,中间数次全盘推倒重来,1964年9月,歌剧《江姐》正式公演,立即引起轰动。一年间演出286场,全国数百家文艺 团体同时上演,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1964年10月,阎肃和《江姐》剧组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
从1964年至今,51年过去了,《江姐》5次复排,一台戏唱了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演出1000多场,仍场场爆满。
12-25,阎肃的战友们携《江姐》在成都参加了首届四川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
当晚演出结束后,第五代“江姐”王莉随后登台, 一起合唱《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顿时响彻锦城宫剧场……
此前,《江姐》外出巡演,阎肃几乎每次都随团前往,最后现场登台领唱。这已经成为团里的传统。
只是,这一次,阎肃不能参加了!
图为2012年,阎肃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向未成年人送上祝福。
人们都说,阎肃塑造了《江姐》,《江姐》更注解了阎肃,她艺术地展现了阎肃一生对党的满腔赤诚,而阎肃从《江姐》中汲取的精神与力量也反过来教育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江姐的形象已成为艺术舞台上一朵永不凋零的红梅,她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部歌剧,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除了《江姐》,他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我爱祖国的蓝天》等等,许多作品被传唱几十年,成为时代的经典。
一生忠诚 为兵服务一辈子
2014年,阎肃受邀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军队代表发言。他语出惊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
阎肃在空军某专机部队采访创作,受到飞行员和专机服务人员的热烈追捧。
“他从不迟到早退,对文本、歌词极端的负责人,不放过每一个字,不放过每一个概念,非常认真。” 前来八宝山悼念阎肃的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张继钢说,“阎老师具有家国情怀,他和我们一起做事非常负责任,是一位很令人感动的一位长者。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阎肃曾经说过,他,就是一个兵,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努力做事。
阎肃深爱部队,爱得真、爱得实。有一年他到西藏体验生活,坐到大卡车里,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从西宁到唐古拉,走了18天。到了5800多海拔的哨所,超级冷,一直在那哆嗦。
“垫四床,盖五床被子,钻到被窝里还觉得像光着身子钻到冰窟窿里一样冷。”阎宇说。
亲身体验了哨所官兵所处的极端恶劣环境,阎肃打心眼里崇敬这些可爱的战士,后来,他把这种情感写入了《雪域风云》剧本。
的确,没有这些体验,哪来动人心魄的文字。阎肃说“部队文艺工作者干什么的?”“为兵服务的!为战士们服务的!战士喜欢那就对了!我们所做的工作都为这个!”
几十年来,阎肃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创作百余首军歌。他的许多歌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写的,是基层的官兵让他有了灵感。他经常到基层部队体验生活,慰问演出,直到耄耋之年,这个老传统依然未改。
“文艺为了人民,文艺需要人民。文艺依靠人民。文艺从人民大众的土壤里诞生出来,反过来那叫回馈给人民。”阎肃曾这样说。
一生正气 原则面前绝不退让
在艺术界,阎肃的平和敦厚,与人为善,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有口皆碑。武警总部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王树增回忆 说,“在阎肃身上,总是充盈着一股正气、锐气,一种向上的劲头。评奖时,他反复强调一个导向:不能光看到评了多少奖,而要看这些作品提供了多少正能量,能 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阎肃眼里容不下所谓的潜规则,坚持作品质量为王,不分出身、不看地位、不徇私情,有时候获奖的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而和阎肃个人关系很好的名家却名落孙山。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义正严辞地给予教育;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不较劲的他更勇于较真、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恶搞红歌、扭曲主旋律的歪风邪气。阎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他说:“我不怕一两个人骂,就怕老百姓戳我的脊梁。”
12-25,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轮到阎肃发言时,他直陈时弊: “近年来,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社会上绯闻、丑闻、花边桃色,作秀作呕、低俗恶俗,纷纷闯入眼帘。聒噪不休,好像这才时髦夺眼球,甚至香臭不 分、法纪不论,越黑越火,让我着实感到寒风瑟瑟。”
一生勤奋 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听说阎肃病了,昏迷,不少亲朋好友包括和阎肃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会忍不住发问“阎肃老先生也会老也会病吗?”
有人说,阎肃就像一个拧紧了发条的钟表,从艺65年,每天都在转个不停。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我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阎肃老爷子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员工。在很多的节目、在屏幕上,在中央电视台的很多场所里都能看到他。”
从《祖国颂》到《复兴之路》,从《岁月如歌》到《胜利与和平》,60多年来,阎肃为近20台春节晚会、双拥晚会和红 歌大赛等活动,担当核心创意,多次担任全国青歌赛评委和全军文艺汇演主创,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师名家。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年除夕夜,阎肃都是在央视 演播大厅度过的,经常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才能和家人团聚。2015年7、8月份,央视再次请阎肃担任猴年春晚创意组成员。
“就在他住院昏迷的前几天,还在跟我谈今年春晚的主题搞什么,怎样出新出彩,为老百姓做一顿别样的‘除夕文化大餐’。”空军文工团团长张天宇说。
人们都很敬仰阎肃的才华,但文思如泉涌的迸发是因为他下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功夫。家中10万多册藏书,涵盖古今中外,他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阎宇说“我从小到现在,我回家见到他,就是坐在桌子前面,不是在看,就是在写。”
著名央视主持朱军回想起几年前和阎老的对话,问他,这么大年纪了还读书吗?阎老回答说,“当然读啊,读书跟吃饭一样啊,什么可以不干书不能不读啊!”想起这句话,朱军至今还感慨万分!
阎肃说“我没什么了不得的本事。我唯一承认的就是两个字,勤奋。”
一生勤奋的阎肃自12-25陷入昏迷后,一直躺在了病床上,无数的人们都在为他祈祷,希望这位有60多年军龄的老干部能再次站立起来。
阎肃是感动中国的推选委员,曾多次为《感动中国》的人物撰写推荐评语,每一次都是用心之作。“往年都是他在写别人,今天是别人在写了他。”2016年2月,阎肃获评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在颁奖晚会上,阎肃的夫人李文辉眼含泪光的说。
作为阎肃作品的第一读者和第一听众,李文辉说,很多作品都是她一个一个字的打出来,阎肃平时很低调,对生活没有太多要求,却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的词语。
李文辉至今犹记,人人传颂的歌剧《江姐》,是老阎用掉两人新婚的18天假期,没带她看一场电影,逛一次公园,在炕头上写完的。
阎肃很忙,连夫人李文辉和他都很少有时间聊天。12-25,这是让阎肃老伴李文辉既难过又难忘的一天。因为这天是他 聊最后一次聊天。李文辉回忆说,“29号那天我跟他聊,聊了很多,出生啊,躲避战乱啊,读教会学校啊,一直聊到他考上重庆大学。有人来看他了,我俩就不聊 了。送走这些人后,他上了个厕所,出来后就不行了……这是我俩最后一次聊天。”
一生辛劳 不辞年迈指引下一代
在下一代青年人的成长路上,阎肃不遗余力地关爱提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李思思、那英、杨澜、赵忠祥等 文艺界名人都接受过他的点拨。听到阎老去世的消息,他们充满了深深的缅怀和无尽的感恩。赵忠祥在微博中发文悼念,“多年来我主持的节目的许多重要串词出自 他的手笔,得过他的热情指点,也蒙他鼓励学唱过《说唱脸谱》……阎老,我会永远怀念您”。
在《音乐大师课》节目,阎肃老师为孩子们颁发毕业证书。
想起阎老对自己的指导、点拨,年轻的少数民族歌手阿斯根不禁声泪俱下,今天,她也来送别阎老,她对未来网记者说, “从进团到至今,他在我作品和思想、专业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从来都是无私帮助,发自心底的帮助。他说‘你们少数民族歌手赶上了好时代,要多弘扬主旋律, 多歌颂民族团结。’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阎老走了,但是我们一定会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
阎老还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2014年1月,第八届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南京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举行,85岁的阎肃来到颁奖现场,与中小学生进行了热切的互动。
他劝诫年轻人不要整天做低头族。他说,“孩子们,诗歌的好处是不分年龄、职业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就能提 升自己。你们现在正是念书的好时候,记忆力好,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整天做低头族,不要把读书看做老土的事情。读诗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不是为了就业,也不是 为了拿奖,就是升华自己,增添情趣。”
读书绝不是“老土”的事,他劝孩子们多读书,是因为自己从书中获益颇多。他说,万卷书,让他在戏剧里行了万里路。
每年的清华大学校园合唱比赛,阎肃都会现身点评。有人劝他,不过是一个学校的大合唱,何必凡请必到?阎肃说:“这可是一些有家国之思的青年。未来,担当民族脊梁重任的还是他们,我有这个义务和责任来给他们加油鼓劲!”也因此清华学子把阎肃视为心目中的“不老男神”。
三年前的春季前夕,阎肃接受了未来网记者的采访。他十分关心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并谈了许多自己的思考。在采访结束时,通过未来网的镜头,向广大青少年送上了祝福并表示,“未来网上有你们的未来和我的未来。”
当阎肃老先生在医院昏迷未醒的时候,所有人都希望:他只是累了,这一次就让他好好睡一觉,歇一歇他就会醒来。
在人们的祈盼和祝福中,老爷子强挺了四个多月,却最终没有醒过来,这次他是真的累了,已经没有力气睁开眼再看一眼这个世界。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在晚年轻松地享些福,阎宇说,“老爸没有贪图享乐的习惯,可能他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就这么离开了。”
阎老走了,带着所有观众对他的喜爱,带着他未完成的事业和牵挂走了。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并未走远,他给世人留下 1000多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正如他的诗作《昨天今天明天》一样,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他始终就 在大家身边、心间!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