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统战文化周将于12-24开幕。在本次统战文化周开幕活动中,特别设置了《与统战先辈的时空对话》篇章,黄炎培、谢晋元、周文等统战先辈的后人们,将以情景讲述的形式,追忆先辈往事,传承大团结精神。
在统战文化周开幕前夕,小舟采访了几位统战先辈的后代,今天为大家带来系列专访的第一篇——周七康忆父亲周文。
“穿透乱云,收获文化统一战线万千气象; 奋力前行,开拓文艺大众化工作”。每每说起父亲周文,已年近八旬的周七康的脸上,总会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崇敬与自豪。
刚出生几个月的周七康与全家合影,左一为周文
在鲁迅的指引下投身文艺大众化工作
20世纪30年代初,来自四川的周文,在安徽安庆遇见了左联派去发展工作的叶以群,并在他的鼓励下参加左联,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投身文艺大众化工作。
周文发表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将鲁迅先生翻译的苏联名著《毁灭》改编为大众通俗本。那时,热爱文学的周文,每写一篇作品,都会送到鲁迅先生的住处或内山书店向他请教,每次都能得到鲁迅先生的热心帮助和指导。
周文在上海工作近五年,始终坚守在小亭子间里,干着摇撼旧世界的革命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周文响应党的号召,写得多、写得好、发表快。
问他有什么诀窍?回答有四条:第一,“我弄文学,并没有想‘登龙’,或者做文学家之类。我就觉得要发泄,要战斗,好像有一股气,哽在喉咙里,不吐不快。”第二,得到鲁迅先生的有益教导和鼓励,尝到从“生活实际出发,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走现实主义道路”的甜头。第三,听从党的安排,为革命写作,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和利。第四,参加反文化“围剿”战斗,越是紧张激烈,越能写得出东西。
周文
“这正是受了鲁迅先生‘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指引。父亲这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左联,在虹口有幸认识了鲁迅先生。”周七康说,“是鲁迅先生把他培养成了一名作家。”
鲁迅去世后,周文写了《鲁迅先生是并没有死的》《学习鲁迅先生》等十多篇纪念文章,表达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怀念。在鲁迅指引的大众文化的道路上,他一路阔步向前。“正是在鲁迅先生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引导下,父亲到了延安后,大胆开拓文艺大众化工作。”周七康介绍。
周七康说,“父亲是一个作家,一辈子热爱文学,但他所有的工作全部听从党的安排,多少次都放下自己的写作计划,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去全身心地做好鲁迅先生提出的,也是左联党组织提出的文艺大众化的任务。”他是把信念紧紧攥在手心里的人,将生命开采得更充分。
与毛主席商谈开拓文艺大众化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周文被派回四川开展抗日宣传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将广大知识分子、文化人、学者、大学教授团结在一起。在他的努力下,1939年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但是他的身份也逐渐暴露,川康临委书记罗世文随即通知他到延安去。
时年3岁的周七康与父亲周文,1948年摄于晋绥边区
周文到达延安后不久,毛主席接见了他,并询问了几个问题:关于三十年代国防文艺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艺两个口号论争情况,鲁迅先生逝世前后情况,左联解散的情况。周文还向毛主席汇报了他自己参加革命以后的工作情况。
毛主席对热衷于文艺大众化的周文,讲了延安的情况:延安很穷,文盲很多,这里的干部、群众文化水平都有待提高。毛主席提出建议,要办一个给群众看的报纸,在延安很需要这样的一份报纸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周文向毛主席表态:“党交办的工作任务一定努力完成。”周文认为要让更多的人“成为大众的文化人,成为大众的作家,那么我们的大众化文化运动,内容就更丰富,质量就更提高,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更加向前发展”。他决定接受毛主席的建议,办一个大众读物社。
创办大众读物社和《边区群众报》
在延安,每人每天必须投入大生产运动,参加开荒劳动。但每天一停工,周文就到组织部物色编辑人员,在杨家岭的山坡上寻找合适的地方作为大众读物社的社址,思考大众读物社需要办几个科室,怎么样才能办好报纸,等等。在毛主席的关怀下,这些工作很快就取得了进展。
12-24,大众读物社成立了,隶属陕甘宁边区党委。社长周文、副社长杜桴生,大众读物社的报纸科、通讯科和丛书科的一切工作由社委会领导。社址在杨家岭半山坡上,社里的编辑、记者及工作人员约30多人。周七康的母亲、周文的妻子郑育之带病担任大众读物社的会计,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41年3月,郑育之得到了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颁发的模范妇儒工作者、模范妇女的奖状。
周七康与父亲周文、母亲郑育之
自始至终,周文都强调和坚持文艺大众化。他主持了大众读物社的成立大会,带领大家扎扎实实地干起了文艺大众化的工作。他要求所有的编辑记者随身有个小本本,记录收集和掌握群众的词汇,熟悉工农的生活和感情及他们的需求。将陕北的语言、音乐、民歌等作为社内每个干部的必修课,成为一个规定。以大众读物社为中心,各县、区、乡建立通讯网和读报组,通讯员给群众读报,又将群众的故事写稿交到社里,由社通讯科负责给通讯员回信。这样既提高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又使得报纸内容从群众中来,真实、生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创办《边区群众报》时,为了便于群众阅读,周文要求每篇文章必须是不足千字的短文。报社人员大多不懂当地方言,他就请边区的知识分子赵守一共同来办报,用当地老百姓的群众语言和通俗的大众语、白话文撰稿。严格地不用封建的、落后的、旧文言的词语,不用生僻字。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歌颂英雄模范,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宣传科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及生活。群众亲切地称《边区群众报》为:“咱们的报纸”。
编辑: | 蔡凌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