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主题为“携手科技创新,促进协同发展”,由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波兰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十二家单位联合发起主办,汇集了37个国家350多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的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
英国皇家学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Venki Ramakrishnan在论坛上做了关于“抗生素和细胞的蛋白质工厂”的主题报告,虽然英国并非是一带一路国家,但是他认为,这一研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界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他说:“我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跟我同领域的科学家,我们一起讨论领域内的相关问题。”
此次研讨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在科学领域的首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将聚焦第三极生态环境问题,抗生素和细胞的蛋白质工厂,以及一带一路地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并讨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最热门的话题——“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智库建设与国际合作、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先进适用技术与创新”等,为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服务。
来自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的Eklabya Sharma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和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复杂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要解决这些挑战,必须要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手段。他表示,科技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在建设“一带一路”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而这次 “一带一路”研讨会上提出的科学行动以及各国科技的合作都是很好的倡议,是对知识的探寻和创新。
巴基斯坦科学院秘书长Zabta Khan Shinwari教授以中巴经济走廊为案例,阐述了国际间合作带来的成果。他介绍说,目前两国政府正在推行一系列发展举措,而巴基斯坦科学院也与中科院签订了数项合作备忘录,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对发展而言,这是价值51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促进了许多项目的发展。因为巴基斯坦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而合作项目内容涵盖重点领域和创新部分。我们全力支持这一动议,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保证政府的政策开放而公平,从而使其造福民众。因为这一工程有着直接的潜力,能够为700,000名技术工人及非技术工人提供工作机会,并可进一步深化双方的经济合作。”同时,他也意识到,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他特别期待两国科学院,将来能够在绿色科技项目有深入合作。
此次研讨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在科学领域的首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丝路基金的运行、高铁的建设、贸易的发展、政策的沟通和人文交流的深入等,均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各国和地区间已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尽管我们的国籍不同、科研背景不同,但我们都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共担责任、共享利益,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基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说。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科学院自2013年就开始打造“人才、平台、项目”相结合的“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体系。目前,中科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2万人次/年,累计引进优秀科技人才近300名,资助“一带一路”国家博士留学生超过600人,几乎覆盖中科院的所有学科领域。此外,中科院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设了7个海外科教基地,开展了大量的南南科技合作,有效地推动南北科技合作,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人民币。
(编辑:余寒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