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古诗中的长三角一带,是山明水秀、人文荟萃之地。
时移事改,今天的长三角,不只是一幅山水长卷,更是大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交汇地带,沪苏浙皖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23.7%。
巨大的经济动能不断释放的同时,长三角该如何呵护绿水青山、留住诗情画意?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调,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如今,长三角的三省一市正紧密合作、协同推进,共同书写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篇章。
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新华社发)
绿色发展 高质量一体化的必由之途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长三角区域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通江达海的优势区位条件让长三角领跑改革开放,40年来谱写了举世瞩目的光辉篇章。
领跑,不仅意味着荣誉和光环,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先富起来的长三角首先面对这道考题。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在长三角区域得到广泛普及,绿色已成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
开启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进程,内在要求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推进长江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确保“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在此前提下共建产业链、共享创新链,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合作与互动,推动绿色产业和创新链条在区域内延伸。
工信部2017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报告》显示,从环境影响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单位增加值污染物排放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水平,清洁生产水平较高,能源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印证了区域内优良的工业结构。
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优美的环境吸引优质人才,涵养创新动力,从而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助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的一体化从愿景变为现实。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绿色发展大有可为。正如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所说:“依托宁杭沿线厚实的生态基底,苏浙携手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使其成为优美生态环境、‘美丽经济’体系、美好生活范式‘三个美’的集中体现,打造世界有影响、全国能示范的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极,为‘金三角’镶上‘绿丝边’。”
在我国经济最繁荣的长三角地区,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普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向而行的生动画卷,正在长三角大地上铺展开来。
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附近油菜花海(新华社发)
制度联动 生态保护的四梁八柱
崇明岛上,水天一色,绿草如茵,鱼鸟成群。
这是绿色的岛屿,也是上海着力打造的世界级生态岛,对标的方向是“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
然而,崇明岛不只是“上海的崇明岛”。崇明岛上的启隆、海永两镇隶属江苏省,崇明岛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生态议题的微缩景观。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协同保护生态,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必答题,如何作答,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能提供有益启发。
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介绍,崇明正加强与江苏启东、海门等地的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在已经形成的“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化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道路,共同守好“长江门户”的生态屏障。
制度呈现于细节:“三控制一留白”,将成为崇明横跨上海、江苏的共同原则。“三控制一留白”即人口管控,建设密度的管控,建设高度的管控,看不明白想不清楚的就留白,留到以后再进行研究。
崇明岛,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区域制度联动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常用来作为边界划分的山水河湖,如今将被统一的制度框架所囊括。
这样的制度联动在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体系为例,2014年1月,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正式启动,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2017年,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44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的67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4.3%;与此同时,2017年,长三角区域333条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Ⅲ类及以上的达270个,占比较2015年全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4个,较2015年全年减少了14个。
成绩来源于合作。相比于经济活动、社会生活,自然状况不以人的意志为区隔。所谓“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空气无边,流水无界,上下游水土相连、安危与共,合作的需求格外迫切。长三角各省市必须打破地区利益的小算盘,以长局眼观、历史视野,谋划一方水土的永续发展。
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协奏曲”相继奏响:《长三角城市环境保护合作(合肥)宣言》《长三角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行动计划》《长三角地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联动工作方案》《长三角地区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关于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随着一连串制度协同稳步推开,长三角一体化的生态合作不断被提升至新的层次。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境内的湿地、公园(新华社发)
前景展望 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未来
长三角区域,以全国3.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3.7%的GDP,一块不大的区域凝聚着非凡的生产能力。
产能的高度凝练,也可能带来问题的深度纠葛。长三角的煤炭消费总量,以及发电、钢铁、水泥产量分别达到全国的17%到20%;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快速增长,机动车占全国的18.6%,船舶占全国的55%,港口密集、吞吐量在全国领先,车、船等流动源已成为区域污染的主要来源。
同时,长三角内部发展仍不够均衡。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的要素资源比较丰富,而苏北和浙南的资源相对匮乏,安徽相比于江浙沪仍有整体性差距。
长三角的发展程度高,意味着环保标准必须严格,同时发展层次不同决定了发展侧重的区别,有的地方环保诉求强烈,有的地方发展紧迫感明显。一方面要遵循一盘棋的思路,另一方面又该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
“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方面,建立长江生态补偿机制,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探索长江分级保护制度。”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明如此建议。在协同层面,类似建议屡有提出,比如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认为,各地在进行地方性环境立法前,应充分征询相互意见,避免地方性法规相互冲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改革,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共抓、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
客观来看,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仍有较大提高空间。有学者建议建立区域生态保护联盟、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等。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凝聚了共识,构建了机制性的意见交流渠道,必将集众智、谋大事,不断探索出新路径。
12-25,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指出,要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长三角。
在建设生态屏障、改善区域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完善监测网络、重大活动环境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协同性,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打造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和区域风貌。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协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保障区域饮水安全。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擘画,我们有理由期待,长三角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