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次记录、每一次书写、每一次传播中恪守正道、勇于出新。今天下午,“守正创新 新征程上担负新使命”上海新闻界学习贯彻全国和上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暨第24个中国记者节交流会举行,市区两级新闻工作者代表分享了思考与感悟。
与会新闻工作者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弘扬主流价值,多发理性之声、多做凝心聚力之事,进一步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媒体力量。
守牢初心 ,提升“四力”讲好上海故事
“‘键对键’替代不了‘面对面’,再宏大的主题,也要躬下身子才能看清真情况、真问题。”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戚颖璞说。
今年上半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推出“上海高质量发展观察”系列报道,不仅得到专家学者好评,还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戚颖璞告诉大家,整组报道历时3个多月,采访案例近百个,很多素材来自日积月累,有的采访看似不会立竿见影,日后却会发挥重要作用。“大家感觉到,采访中应该放弃一些实用主义。在主流媒体进军互联网舆论场时,讲好故事、践行‘四力’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
“蹲得深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更好解决问题。”文汇报记者顾一琼谈到了“蹲点调研记”的背后故事——记者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坦陈实情,并积极推动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
“经过这次蹲点,许多年轻记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好的新闻作品是从日积月累的脚踏实地中‘长’出来的。”她说,要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宝,丰富充实我们手边的“工具箱”,以更多好报道好作品讲好中国的故事、上海的故事、人民的故事。
“沉下去”的调查研究中,还体现出上海媒体的宏大视角与家国情怀。今年12-24,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的大地震,澎湃新闻记者张力克前往采访,“当地气温夜晚低至零下10度,伴着余震我每晚都被冻醒多次。”震后第七天,中国救援队从废墟中挖出幸存者,这一刻家属哭着感谢中国队员,而旁边的张力克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我们所做的新闻报道就是传播这种理念的有力载体,把中国声音传播到更多的远方。”
扎根基层,为“民生之问”寻找“最优解”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百姓分忧、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今年4月,新民晚报推出“问‘题’于民”系列报道,对市民群众近半年来反映的3000多条诉求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从“停车难”到“如厕难”,从自动扶梯能否延长开放,到交通信号灯如何消除“盲区”……一道道“民生之问”在各方合力推进下,都有了实打实的“最优解”。
“只有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为民办实事才能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新民晚报民生新闻中心记者房浩说,今后要更加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让更多惠及民生的“金果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棵树,为何会成为各方用心用力去解决的难题?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记者顾隽㛃分享了一个为紫藤找“新家”的故事:虹口区年过七旬的郑阿姨搬进了新家,却为老房天井里种了60多年的紫藤树犯了愁。相关部门得知后,几番考察树况、选择合适的地点,最终将紫藤完完整整地搬迁到了虹口公园。
新旧更迭中,多方齐心守护一棵树,顾隽㛃和同事们用话筒和镜头记录下了这份对个体的珍视,为“人民城市”添上鲜活注脚,也让她感念“讲好故事”之于记者这份职业的不变价值,“就像那棵紫藤树,作为时间的朋友,值得我们用心去守护”。
“ETC的无感支付,方便背后可能也藏着风险”,嘉定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涂军与同事们的调查报道,在全网引发热议,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很快管理方就找到他们,承诺解决问题并在全市推广。涂军感到,如今区媒的舞台越来越大,区媒记者也要继续扎根基层、仰望星辰,一起讲好上海的奋进故事,写好上海记者的时代篇章。
融合转型,在突破自我中实现成长
近年来,面对不断变动的传媒生态,上海广大新闻工作者们坚持解放思想,主动跳出舒适区,在拥抱变革中引领变革,在突破自我中实现成长。
“有了形式内容的‘活’、新闻价值的‘实’,还需要进一步‘深’下去。当下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更高质量的文化传播。”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雷小雪介绍,为了更好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中心创制了一系列精品文化类节目,推出《文明探源看东方》考古直播,打造《三星堆:跨越千年的对视》《探宝上博》等文化品牌IP,还注重运用AR、XR等新技术,用虚拟模型对遗址进行解剖、用“文物连麦”来讲述文明故事,不断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今年上海车展,界面新闻汽车频道派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团队。为了不错过每个有价值的瞬间,年轻记者们在各个展台间来回奔跑,首次参与报道的周姝祺把袜子都磨出了洞,最终大家共完成70多篇稿件,团队也逐步走向成熟。“何其幸运搭上了这班时代的‘快车’,我们将继续肩负职责。”周姝祺说。
“你什么时候能取代科技记者?”有一次与大模型聊天,第一财经记者金叶子问出了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不认为我会取代记者,记者是有思想和创造力的人类。”近年来,第一财经不断融合转型,金叶子和同事们也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拓展科技报道的纵深,策划制作了全新融媒体产品《原来你是这样的科学家》,跟着科学家们一起“探北斗”、“下农田”,将晦涩难懂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画面和文字表现出来,平均每期流量都达到“10万加”。在不断实践中,她对自己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只要坚持专业、责任、科学、良知,记者永远不可替代。”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