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消息,近日,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这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击成功预警,我国再次开展多站点组网观测。
这颗小行星直径约0.75米至1米,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克2.3米望远镜最早发现。根据最初数据,欧空局给出了预测,称这颗小行星将在世界时12月3日16时15分在西伯利亚上空进入大气层。
俄罗斯的监测视频显示,当天16时14分53秒,一颗明亮的火流星如期而至。撞击发生2小时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共计收到全球64个观测数据,发布正式公告给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24 XA1,并更新了小行星进入大气层的预期位置为北纬60.5°,东经119.0°。这也是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
这次事件我国处于监测的关键地理位置。紫金山天文台组织姚安高精度测量平台口径0.8米望远镜、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口径0.7米望远镜阵列及口径2.5米墨子巡天望远镜开展跟踪观测,最终观测到撞击前42分钟的图像。在小行星抵近过程中,紫金山天文台预测其进入大气层时间与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告结果相当。
在人类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中,有4次都发生在今年。
其中,北京时间今年9月5日0点39分的,一颗直径约1.2千米,名为2024 RW1的小行星闯入大气层,在菲律宾东北侧约25公里高度解体爆炸,这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接力追踪观测。
事实上,太阳系中存在着海量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是指运行时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可能与地球轨道交会,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截至11月,天文学界总计发现了超过3.6万颗近地小行星,其中包括865颗直径超过1千米的小行星。
过去,小行星曾多次撞击地球,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灾变和物种灭绝。不过,撞击的概率其实是极低的,据计算,一颗直径为1千米的小行星大概每50万年才和地球相撞一次。
应对小行星撞击,目前国际上已经成功实施了动能撞击处置技术的在轨验证。其原理是通过高速撞击体直接撞击小行星,以改变其轨道,但动能撞击可能产生大量碎片,这些碎片很可能形成新的威胁。为此,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以石击石”和“末级击石”两种加强型动能撞击防御技术,以“末级击石”为例,是指用航天器火箭末级组合的动能,撞击陨石或者小行星。不过,这些方案的可行性还需要实验检测。
目前,我国已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首个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初步选定小行星2015 XF261为撞击目标,这是一颗直径约为170米的小行星,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有较高的交会概率。而我国的长期规划是在2025-2035年设计并实施12-24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
编辑: | 张博忺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