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回信姚期智激励科技工作者,引发舆论关注。落子上海四年后,期智研究院期待在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上再作突破。东方卫视《今晚》栏目“看懂上海”特别栏目围绕上海如何筑巢引凤,打造前沿科技战略高地等话题,邀请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常静与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研究咨询部部长陈曦,一起解读。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本期看懂上海,要从一封回信说起。
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在回信中,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姚期智20年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丰硕成果,并希望他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不久前,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姚期智成为首任院长。他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回国任教的情况,表达科技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姚期智曾长期在美国高校任教,2004年全职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并担任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总书记的回信,令姚期智激动不已、倍感振奋:“我和我的团队必定遵循总书记的指示,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建立高水平人才的竞争优势,瞄准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战略的高地,再接再厉,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封回信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姚期智院士和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怀与深深期许。
外界注意到,一来一回两封信中,“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等成为关键词和高频词,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常静看来,强调这方面内容,对于我国当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夯实基础的重要作用。
常静指出,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时间紧任务重,其中一个战略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这项战略涉及多项各项改革要求,关键在于推进以科技需求为牵引的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体系,重要体现在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学科交叉,“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以改革路径作一体化推进”。
人工智能“姚之队”为何落户上海?
年过七旬的姚期智,身上有很多“光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图灵奖唯一获奖的华裔学者、世界现代密码学基础的奠基人之一。而姚期智和上海,也渊源颇深。
姚期智在上海出生,曾辗转多地生活、求学、工作,57岁时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毅然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并创立了被称为“姚班”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在姚期智的教诲下,“姚班”的同学大多选择了科技创新前沿最具挑战性的方向深造。其中一批毕业生还组成团队,于2020年在上海创办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并邀请姚期智担任首席科学家。
同一年,姚期智亲自在上海牵头组建了期智研究院,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当年在接受东方卫视采访时,姚期智表示,创办这家研究机构就是要证明中国能创造最好的研究中心:“我想要把期智研究院,变成一个在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领域最前沿的全世界最好的研究中心之一。”
2020年下半年,上海期智研究院和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携手入驻徐汇西岸智塔。成为“邻居”后,两家机构的前沿研究领域从基础到应用学科交叉、优势互补,青年科技人才也常常“串门”,在前沿创新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为何期智研究院会落子上海?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研究咨询部部长陈曦认为,用姚期智院士自己的话来说,上海就是“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上海连续七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说明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引力场效应正在越来越显现。
陈曦指出,上海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与优势资源。在科教资源方面,众多高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其中,复旦大学继今年年初成立计算与智能、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等4大创新学院后,日前又宣布将开设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
其次,上海聚集了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引领产业高地建设。除了期智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算法创新研究院等,今年5月,工信部还与上海市政府签约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致力于加快研发开源人形机器人。此外,上海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海量的数据、以及先进的基础设施等等,这些都将为期智研究院通向“最好”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机制 打造具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环境
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上海期智研究院实施“三不机制”,即不明确机构规格、不核定事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赋予研究机构充分的自主权。
目前,期智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等五大前沿方向,设立了28个研究课题,拥有1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人才梯队。
由于没有事业编制,这里的科研项目组队效率大大提升。不仅有全职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以作为“学士后”,短期加入项目团队。学士后洪文浩告诉记者,他感觉这里的待遇与国外由基金会资助的博士待遇差不多,对于一年期及以上的研究人员,研究院还给解决住房问题。
不仅用人灵活,用钱也更加自由。研究院的科研经费采取“包干制”下放,团队负责人可以自主分配、调剂。同时,课题申请流程大幅精简,重点考核科研团队的研究兴趣是否与研究院主要发展方向一致,且是否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
在评价环节,研究院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特点,对各团队进行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国际影响力。此外,期智研究院采用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综合评价机制,项目中期考核周期为3年。这一评价机制给了科研人员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潜心研究。
2020年期智研究院成立之初,姚期智在接受东方卫视采访时就表示,期智研究院落户上海,看重的正是上海务实灵活的科创环境:“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个想做事的科学家,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给他所需要的资源,然后给他最大的宽容度。”谈及一个科研机构成功的关键,姚期智认为“很大部分需要人杰地灵”。
期智研究院的研究课题大多瞄准前沿方向,其人才评价、经费管理等机制颇为灵活,并且给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在陈曦看来,这样的机制能够从各个方面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具体而言,给予科研人员较大自主权并实施灵活的人才评价考核,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更多的尝试和跨学科的合作,同时还能加快技术的孵化和落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此外,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科研项目能够最需要的时候获得资金支持,“当前竞争如此激烈,形势瞬息万变,这点对于加速发展人工智能格外重要”。
目前,上海拥有近十家与期智研究院类似的“探路”型研发机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已现雏形。常静认为,这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之下取得的成绩。
上海10年来出台了“科创22条”、“科改25条”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制度环境系统设计,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我们鼓励更多的像姚教授这样胸怀使命感的顶尖人才来上海,也欢迎更多的社会力量来上海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还要啃哪些“硬骨头”?
“上海科创”刚刚走过非凡十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要求上海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如今,上海已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一组组数据显示出上海科创的高度、浓度、速度,持续提升。
从2017年的第19名,到去年的第5名,上海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不断跃升。这背后,上海国际专利短板不断补强,顶尖科学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持续增加。
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的经费投入从2013年的54.87亿元增至2022年的180.59亿元,催生了首只体细胞克隆猴、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科创高度不断攀升的同时,科创浓度也在持续上升。以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例,2014年为5433家,2023年已达到2.4万家。创新孵化载体10年间从118家,增长至超过500家。
由此,上海高层次科技人才也在增长迅速。2014至2023年,上海“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从14人攀升至135人,在沪两院院士人数持续增长,去年共有18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创历年新高。
站在十年这个新起点,上海正向着“形成科创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的目标迈进。在常静看来,“下一步重点方向可能是,将上述数据聚集起来的势能,切切实实地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所以,我们要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主攻方向”。此外,上海将一如既往地以制度保障来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关键核心枢纽,在区域协同发展当好“排头兵”,帮助提升国家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竞争能级。
说到国际竞争,不免要对标国际上重要的科创中心。比如科技与金融互补发展的伦敦、强调内生型创新发展模式的东京等,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要迈上新台阶,还有许多要啃“硬骨头”。
在陈曦看来,当前人工智能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智能算力集群,推动本土智算芯片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攻关,加速实现国产智能芯片和深度学习框架的软硬件适配,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外,力争实现核心技术方面更多的突破,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必须抓住机会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大模型在新场景下的应用,尽早地形成‘杀手级’的应用”。
编辑: | 李瑶 |
责编: | 杨龙跃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