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47岁当选中科院院士,是常人眼里少见的科研奇才。
他,在有机化学领域耕耘近三十年,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
他,坚持立德树人,数十年奋战在科研与教学第一线,以身垂范、孜孜不倦。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作为《上海市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二季)的首位嘉宾重磅亮相,与帆书APP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樊登面对面热聊“化学那点事儿”。
化学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学科之一
“合成创造价值,分子影响改变世界。”丁奎岭院士在节目一开始,就抛出了对于化学研究重要性的这一番解读。数十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他,对于化学名词与典故信手拈来——从手性合成的重要意义,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钻研趣事;再到上世纪中叶欧洲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丁奎岭院士以自身博大的知识储备,为观众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化学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学科之一,它可以创造很多自然界不存在,但又能够造福人类的物质,我觉得这是无与伦比的神奇。”丁院士鼓励广大化学爱好者,可以把探索未知世界、守护人类未来作为自己的奋斗梦想。
我的热爱是因为选择了,然后爱上了
当问起为什么会选择化学专业时,丁奎岭院士表示:“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当时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想学习,学什么都可以。”他还幽默地介绍说,就像生命诞生之初选择手性分子的方向一样,他投身化学领域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就是高考时化学比物理多考了2分,于是选择了化学专业。“我的热爱是因为选择了,然后爱上了。”因认识到化学领域的广阔而热爱上化学的丁院士用简单的一句话,为自己几十年扎根科研一线、耕耘不辍的缘由做了概括,并鼓励青年人在自己学习或从事的领域中找到热爱,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做科学研究不是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科研世界宛如浩瀚的海洋,要在其中自由遨游,就需要经常跳出传统认知框架,激发科学创新的奇思妙想。丁奎岭院士在节目中提到了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创新思维专家罗伯塔·乃斯教授撰写、由丁校长本人审校的《走出思维泥潭》一书,并启发年轻学子们要提升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科研到底该怎么做呢?丁奎岭院士分享了他的观点:“做科学研究不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问题导向是最最重要的。”一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并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是他们将兴趣坚持了下来,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失去信心,导致很难坚持下去。“不能老想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找一个真的问题,哪怕找到最后,结论是没成功,我觉得那也是成功,至少你未来再去探索的时候,不会再重复走这个老路。”丁院士的观点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一定能帮助正在寻找问题的年轻人找到前行的方向。
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上海市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二季)新增互动环节,嘉宾们会在每期节目中回答热心观众的问题。“丁院士最喜欢的身份是哪个?”“为什么要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目前我们国内对手性合成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水准?”面对网友们五花八门的问题,丁奎岭院士热心地一一给予回应,并寄语年轻的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中国的现在是科技创新发展最好的时期,中国也是做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之一。虽然科技创新这条路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必然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丁奎岭
《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二季)将于今年上海科技节前夕整装再出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点亮青少年心中的科创之光。该活动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广播电视台指导,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帆书APP)、上海院士风采馆等单位承办,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