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中国的文人中刮起了第一股“埃及热”,这个研究古埃及的中国第一人,叫做端方。
端方
在埃及展的“法老的国度”展厅内,就有三幅清代端方埃及石碑拓片,它们和这次展览的788件古埃及文物不一样,它们本身就是上博的藏品,而背后,更有一段非常神奇的故事。
清代端方埃及石碑拓片
(上海博物馆藏)
1905年,作为晚清“出洋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出洋考察宪政,回国途中路过开罗。别人都在船上睡觉的时候,端方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买了80多件埃及的文物,其中就有十几块埃及石碑。
端方运回国的各国石刻清单
1905年到1911年被刺身亡,短短几年间,端方对埃及文化的喜爱非常痴迷,作为一个金石学家,第一吸引他的,就是石碑上的文字。以至于他的朋友们只要有出国的机会,一定都会想办法给他带回一两块埃及的石碑或者拓片,丰富他的收藏。
据埃及展首席策展人颜海英老师介绍,端方明明不认得古埃及文字,但他的石碑文字种类收集之全,跨度时间之久,让现在的西方学者都叹为观止:“什么文字都有:圣书体、拉丁文、还有这个科普特语……就是他挑不同样子的字,虽然不认识,但知道是不同的字。每一个时期的碑他都挑了,古王国的、新王国的,到后来罗马时期的,也就是今天我们给国外的同事介绍端方的东西的时候,他们说,真的想不到那么早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完全不认得这些字,竟然这么有眼光!”
极其少见的科普特语石碑及拓片
这些石碑被端方拓印、题字、再创作,以一己之力,掀起了当时一股以埃及画风为时尚的文人埃及热。
在端方的题字中,“五千年文明”是一个高频词汇。在颜老师看来,既有惺惺相惜之情,也有唇亡齿寒之意:“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你怎么就沦为殖民地了呢?”
这段一百多年前中国和埃及的缘分,一直默默无闻,再现世人面前恰恰是因为此次埃及展的首席策展人颜海英老师本人。
2002年,颜老师在北大塞克勒博物馆库房中无意中见到了11块古埃及石碑:“我当时就在北大库房地上看到了有象形文字的石碑,就是原件,有11块。有的是象形文字,有的是拉丁文……我当时不敢相信是真的,因为最古老的那个古王国时期的碑外边还用那个铁皮包着,我当时看了一眼,还说了一句话:‘我说哪个老师教学模具做得这么好?’我觉得是假的,就走了。”
然而这条线索从这时开始,就一点一点不断地出现在颜老师的面前:“后来又在国家图书馆的善本部发现了拓片,拓片上有端方的题字,讲到了他是怎么买来这些碑,又怎么做拓片的……这时候我才对上了——原来是端方买回来的。然后慢慢地调查,那个线索是一点一点地出现,有的在北大库房,有的在国家博物馆的库房,都是默默无闻地沉睡了上百年。”
这是一个偶然的缘分,背后却有着中国学者对埃及文明视角的一种必然。因为只有有着相同文化基因的中国学者,会用如此中国式的方法,去发现、去研究古埃及文明。
比如让颜老师花费了10年时间翻译的中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夏鼐的论文《埃及古珠考》,也是典型的中国趣味与中国视角。
中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 夏鼐
上世纪三十年代,夏鼐留学期间去埃及考察,那个时候他有太多可以研究的选择,却偏偏选择了珠子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古珠考甚至到今天都依然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为他所收集的古珠,已经将这个门类一网打尽,算无遗珠了。
从端方的拓片,到夏鼐的古珠考,再到今天的埃及展,中国视角在埃及学的研究一脉相承,未来可期:“文明古国的后人应该增加彼此的了解,而不是通过欧美人的书,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你看端方买的东西,还有夏鼐的论文,和他们(西方学者)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农业文明,都有相似的世界观、宇宙观、哲学思想。将来对于古埃及文字研究的突破,一定是东方人,一定不是欧美人!”
编辑: | 周昱 |
责编: | 胡圣丰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