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是全市老旧小区最多、拥有优秀历史建筑最多的中心城区之一。这些老楼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如何焕发新生?目前,静安区正探索用一张网管起这些楼,通过数字化技术,给老楼进行“画像”,效果如何呢?今天的《一网统管 精细治城》特别报道让我们去静安区看一看。
静安区临汾路300弄39号,最近老蒋正和邻居们讨论是否加装电梯,还没向居委会申请,没想到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了。“没想到过,原来想装,但不是不知道怎么弄,她们上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老蒋说。
是什么让居委会工作人员提前得知了老蒋他们的想法呢?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菊丽说,事实上是经过大数据分析,这个楼组它满足几个要素,比如空巢老人多、独居老人多、党员多、志愿者多,所以很有可能成功。”
原来,临汾路街道从去年开始,通过大数据分析辖区内加装电梯成功的104个楼组,发现加梯成功的楼组存在不少共性,比如老龄化程度越高、社区活动参与度越高的楼组,加装成功的几率也高。通过这些指标,系统为辖区内的老房描绘了一个"画像",再将这个"画像"与街道里尚未加梯的老公房进行匹配,老蒋所在的楼组和"画像"的匹配度很高。
“他们对公共事务的支持度,比平均分还要高,达到了97分,所以在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判断蒋先生这个楼组装成电梯的可能性很大。”临汾路街道社区自治办主任陈黛静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在分析这些因子的过程当中,看看新闻Knews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标签:家庭医生的签约。它的出现频率最高,这与加装电梯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事实上反映的正是这户居民在健康方面有着较强的加梯需求,另一方面又与社区产生了较强的关联,正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展示了其背后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助力加梯工作的精准定位。
按图索骥,加梯小组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楼二楼的低楼层居民一口答应的也不在少数。“有的小辈还不在身边,我们看到也要搀他上去,难为情的呀,邻居等于像亲人一样的。”二楼居民钱先生说。“现在有了信息化以后,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信息交汇融合,有针对性地上门去政策宣传。”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菊丽说。
数据“画像”为老公房装电梯按下了加速键,而另一些老楼,也在一张“网”上被精心呵护。
静安区街道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巡屏时,发现这栋历史保护建筑发生震动监测异常,立刻上门查看。“你们审批证上是有这项的,卫生间重新铺砖,但外墙都不允许敲动的。”工作人员上门后提醒。
这个小小的震动传感器,实时监测这栋楼的震动情况,一旦超出设定值,就会发出警报。几年前,静安区的一栋优秀历史建筑被拆,原址上竖起了一栋钢结构的新楼,施工期间建筑被绿布包裹,等到发现,历史建筑的损毁已经造成。2017年开始,静安区为辖区内的605栋历史建筑安装了传感器,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即上门巡查。
静安寺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专管员唐文婕说:“如果有审批的正常装修情况之下,我们会对历保传感器进行调整,进行备注,他如果没有区房管局的审批备案证的话,我们就会立即制止工作。”
此外,街道还结合无人机等手段,进行每月两到三次的不定期巡查。当然,守护老楼的数字化之路,还有待探索,比如,老建筑的更多生命体征,如何实现监测?静安寺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张燕芬表示:“接下去我们要做白蚁怎么样防治,在消防这块有些什么预防的措施,把城运中心有关历保建筑的多维度的保护都运作进去。”
再比如,更多的感知器,能将老楼的“画像”描绘得更为精细,但效果和成本之间又该如何平衡,需要更加精准。静安区城运中心平台负责人应晓东表示:“不是说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去全面铺开,通过我们的感知器来弥补我们的一些盲点,通过精准投放切切实实能够让一线达到好用、爱用、管用的效果。”
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是要让数据成为人力的“向导”,在为基层工作者减负的同时,大大提升办事效率和精细化程度。也通过“数字”赋能,让社会治理更聪明,让城市更有温度,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朱齐越 摄像:王毅 林羡德 实习编辑:高雅)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