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上43度到零下18度,温差超过60度,这是赤道和北极圈的日常温差,也是外高桥码头露天查验场和冷库查验场的温差。每到夏天,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查验员们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要面对这超过60度的温差,要么酷热,要么严寒,每年盛夏,日复一日,这是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这可能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上海,室外温度43摄氏度,地面温度超过50度。盛夏的外高桥码头,热浪扑面而来,撞在人身上。几公里长的岸线上,除了吊机就是集装箱,阳光无遮无挡地倾泻而下,让人无处可遁。而对于外高桥检验检疫局六科的查验员来说,他们还要面对更加“残酷”的高温,因为,他们要钻到集装箱内工作,而这里的温度超过五十摄氏度。
汗很快地流出体外,又很快地被“烘干”,即使是白色的制服上,也能清晰地看出颜色稍灰的盐花。
谁都不想在铁皮闷罐子里待上哪怕是一分钟,但是查验六科的查验员却不能逃,因为他们负责查验的商品很特殊——“进口废物原料”。 “作为口岸一线,外高桥集装箱码头责任非常重大,是严防洋垃圾入境的第一道门槛。”
据检验检疫局六科童振周介绍,进口废物原料属于重点敏感进口商品,在日本地震核电厂泄露期间,上海口岸连续截获了二十多批次的日本进口放射性超标废塑料。“洋垃圾”和“进口废物原料”有着严格的区别,“洋垃圾”是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而“进口废物原料”则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可再生利用的废旧物资,去除了毒性和有害性后,是被循环利用的绿色原料。
检验检疫六科的科长程波告诉我们,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原料”放行,把“垃圾”挡在国门之外。“进口废物原料”是外高桥检验检疫局的敏感商品,为了守住环境安全的红线,工作人员不仅要检查货物本身的毒性、放射性,还要对集装箱内的每一个角落都仔细清查一遍。
今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热,35度以上的高温天已经接近30天,集装箱内温度一般会超过50度,这里,除了闷热,还有难闻的气味,毕竟他们每天面对的不是商品,而是废物原料。顾不得擦去满脸的汗珠,查验员童振周在现场扯起了嗓子,为赶来码头的集卡车“开道”。
进口废物原料对于滞留码头的时间更为敏感,因为很多时候下游厂商是等着进口废物原料开工的,每天入关检查的量非常大,而专门查验进口废物原料的检验检疫六科却只有9人,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查验效率,在码头上,顶着太阳指挥交通,也是查验员的“份内事”。码头太阳实在太大,所以查验员有的时候都会带着草帽去上班。
六科的吴晓蓉虽然看起来柔弱,是科室里唯一的女性,虽然个子不高,但在科室中却有着“女汉子”的称号,在工作中她丝毫不输给男同事。虽然钻出密闭闷热的集装箱时,吴晓蓉已浑身是汗,衣服上也泛起了层层汗碱,但她依然面带笑容。她笑着打趣:“出出汗挺好的,能减肥。”吴晓蓉还自豪的给我们看,在她的朋友圈,几乎每天,她的步数都是第一名。
但对于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来说,能耐得住酷暑也得忍得了严寒。在外高桥现场查验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冷库,这里常年保持零下18度,天热大家都想吹空调,但这里的查验员却说,“冷得让人想出去晒晒太阳”。
虽然身上已套上十多斤重羽绒服,但当工作人员打开货柜,冷气扑面而来,记者还是感到了刺骨的寒冷,查验员韩泽宇的眼镜立刻浮起白雾。他笑着说:“这就像我们冬天吃泡面一样,所以我身上总是带着眼镜布”。
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冰箱”,面积达到18112平米,可以存储3万吨货物,这里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进口商品,是一个冷链查验与仓储的一体化设施,冷库实行的是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监控,为了保证冷冻食品的质量安全,所有的装卸口都配备了保温门和升降平台,冷藏集卡车里的货物可以以全程冷链的方式进入冷库。
“因为是冷热交替极端的工作条件,关节炎、腱鞘炎或是另外一些寒冷导致的疾病,时常会来找我们的麻烦”。查验员李正的声音有些嘶哑,因为他正得着感冒。虽然工作条件比较极端,天热的时候,一天里要从短袖到棉服,再从棉服到短袖要换十几次衣服,但经历“冰火两重天”考验的查验人员却没时间抱怨,因为按照我国的规定,进口冷冻肉类和水产品要求每箱必检,冷冻食品如薯条、果汁、乳制品,要求每批查验,进口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位中国消费者的健康,他们不敢怠慢。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的职场就是我们的战场,对于入关食品我们一直严检,特别是冻品肉类,这是一种国家的战略物资,毕竟是人吃的东西,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保证市民餐桌上舌尖上安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玮逸 刘宽漾 摄像:高云涌 实习编辑:馨元)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