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四门,是台北府城的遗迹。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将原设在台中的台湾府移至台北,定名为台北府。为了加强台北建设及军事防御的需要,当时的台北知府陈星聚确定兴建台北府城。
工程于光绪五年(1879年)1月动工,历时三年又三个月,于光绪八年(1882年)3月竣工。台北城按北方城市棋盘状的传统进行设计,城墙以石头为基础,东西各四百一十二丈,南边三百四十二丈,北边三百四十丈,周长共一千五百零六丈,城墙厚一丈一尺,高二丈,设有景福、宝成、丽正、重熙、承恩五座城门。1885年清政府提升台湾行政层级,改设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台北城成为台湾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台北城墙未倒,台湾却已沦为日本殖民地。1895年,随着清朝甲午战败,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侵略者。12-25,日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近卫师团在基隆登陆,6月7月,日军迫近承恩门下。当时,城内清军已撤退,但日军仍不敢贸然进城。此时,北城门外有位农妇搬来竹梯,架在城墙上让日军翻墙打开城门,日军才开始入城。10天后,日本正式宣布“始政”,开启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脚印。台北四城门的变迁,也正是台湾历史的真实写照。北门是台北城的主门,因为面朝京城,承受皇恩,故曰“承恩门”。北门外有接官亭,新任官员由大陆搭船来台后,船泊淡水河,然后前往接官亭准备履新。承恩门体现朝廷威仪,是清朝统治台湾,台湾是中国一省的重要象征。
然而,台北城也为台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而流泪。日本占领台湾后,就为消除清朝印记而筹划拆除台北城。1879年成立“台北市区计划委员会”就研议拆除城墙。1900年以妨碍道路为由,开始小规模拆除城墙。台北城五门中最精美华丽的西门(宝成门)正是在这时拆毀。1901年日本殖民总督府实施“第二次市区改正计划”,因为惮于拆除西门后的民意反弹,留下了北、东、南及小南门未拆。等到了1904年,其余城墙全数拆除。
可惜的是,五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大南门、通往艋胛与板桥的小南门、东边的景福门,原本都是闽式建筑的城楼,但在1965年被台湾当局以“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改建成与原风貌不同的皇家建筑。
台北城的历史不长,至今也就130多年,台北城墙也仅存在了20多年。但是,它的沧桑却深深地刻在它的身上。特别是作为朝廷象征的北门一一承恩门,它迎接了大大小小的清朝官吏。正因为这份荣耀,日本殖民者从北门入城的事实,使它加倍感到耻辱。面对日军入城后的屠杀,特别是殖民者在全台的杀戮,我不知道那些引日军入城的人、那个因为用竹梯帮助日军开启城门而拿了150元奖金的农妇,内心是否有过深深的悔意?一座台北府城,它记载了殖民者50年的罪恶。
我在想,以“市容观光”为名,蒋介石手捧建筑师黄宝瑜(台北故宫博物馆的设计者)的设计图改建东、南及小南门的时候,是否心里想着用皇家威仪、用建筑来体现他是中华正宗及反攻大陆的决心?
那天,台北的早晨己有一丝寒意,我站在忠孝路的街沿与市民一起为跑者们加油,抬头仰望承恩门,早晨的霞光越过高楼披在它的身上。霞光中,它似乎醒了,也在为两岸的选手加油。
看着眼前的景色,我突然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台北故城》,“客心冷似秦时月,遥夜还临景福门”。只是能告慰先生的是,中华已崛起,任人宰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台北,你长高了、长大了。只是,有空还是回身看看你走过脚印,看看你的前世今生。
(编辑:周杰)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