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中国电影业界颇具代表的五位大咖共话“工匠精神”,瞬间聚拢人气,因为满座,不少专程过来听“课”的人都被拦在了外面。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做事情不走样。基本上,有95%的人都做得有点走样。”著名作家刘震云身兼本场论坛的主持人,率先阐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冯小刚(右一)与刘震云(左一)。
“不会做的事儿没做好,情有可原。会做的事儿自己没有做好,是不能原谅的。和刘震云相比,我在工匠精神上确实尚有差距。”以“小钢炮”著称的冯小刚再度开炮,“中国电影现在让观众觉得吐槽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如果不去捧这个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什么叫尊重观众?观众跟导演是什么关系?观众是导演的上帝,这话多扯淡啊!在我看来观众应该是导演的一个对手,就是我怎么能够征服你,用我最大的诚意把这件事做好。我认为这个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冯小刚说,“我是想导演别把观众当上帝,把观众当成一个对手比较好,当成一个很不好对付的对手,我觉得像遵守对手一样的遵守观众。尊重观众的内心,尊重观众的感受和尊重观众的钱是两回事。这是两种尊重。”
戴锦华。
戴锦华也谈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怪现象——从21世纪初叫越看越骂,越骂越看。到后来发展成不烂不卖,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怪现场。但是戴锦华并不认同“垃圾观众”的说法。“今天中国电影市场高度垄断,是排片率决定一切。我们中国观众不是在多元丰富的电影市场中正常成长起来的观众。我们的观众更被动地受到某种既定的影响。我觉得这确实是中国电影市场不健康的怪现象。”
“如今中国电影谈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是指电影行业整体的工业水准。从技术上、艺术上、叙述上我们对于制作的追求和我们对于制作的自我要求,这可能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也是对所谓好电影最低的要求,就是请你们在技术上及格。”戴锦华认为,当中国电影走到今天,我们谈'工匠精神',也是在谈底线,谈怎么在我们的行业当中划出底线。我们总希望利益最大化,在电影的市场投入之前已经有人养育了我们的观众,养育了我们的市场,你为此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你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陈可辛。
刚交出新片《芳华》的冯小刚自称正处于最好的状态,陈可辛则谦虚地表示,很多时候自己没能像冯小刚那样有韧性地拍自己想要拍的东西。“我到现在为止,都是一直挣扎在拍市场需要的东西。所以结果就是市场流行什么,我用心去做。结果做出来市场已经跑了,已经过气了,那个东西已经过了潮流了。”陈可辛说自己不停在电影市场大潮流里面与观众接轨,并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是他在“工匠精神”和市场平衡之间的应对方法。
“其实观众是不只一种观众,观众有很多观众。有喜欢很普及的东西,很煽情的东西,也有喜欢深刻的观众。但是面对市场的残酷淘汰,现在整个发行制度是倾斜于大IP小鲜肉,绝对能霸占影院数据去做电影。”陈可辛认为,这其实才是“工匠精神”所面对的市场困境。”
虽然中国电影的种种怪现象导致电影导演面临许多市场困境,不过戴锦华却乐观地认为,由新技术和新媒体所培养的观众形成了电影市场的分众局面。2016年,所谓的三四线影院的观众票房出现雪崩式滑坡,表明垄断已经开始破产。有些电影通过资本运作让排片达到50%以上,但观众也可以选择不看。“网上打开几十秒,塔尔科夫斯基套票售罄,艺术电影一票难求,并不是说我们的观众都是那么崇高,而是说我们这批观众量已经足够大了。从美国超级英雄,到塔尔科夫斯基,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层次,现在需要我们中国导演用诚意去制作出不同层次的影片。”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超慧)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