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起,美国变成了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且疫情正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冲击着美国社会。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美累计确诊约67万,三万多人不幸病亡。
这场疫情在美国是如何发展的?美国将如何应对,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和金融经济震荡?疫情又会如何重塑美国政治?世界秩序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看看新闻《抗疫大作战 全球连连看》的直播室,有幸邀请到了来自美国和全球多个顶尖智库的知名学者,就大家的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
参与嘉宾包括:
李 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刘亚伟: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
克雷格·艾伦: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
肖 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汪 铮:美国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员、西东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中心主任
孙 韵:美国史汀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陈 剑:信风金融科技创始人兼CEO,财新智库高级顾问
↓↓↓关于疫情和大选
1、美国疫情蔓延,问题出在哪里?
陈 剑:
我们直接用数据来说话。各国是什么时候提倡社交隔离的呢?
在中国(湖北以外地区),是每天新增160例左右的时候,韩国是大约150例的时候,其他有些国家大约是在1000-2000例的时候。美国则是在每日新增6000例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再进行大规模检测,或者追踪密接者,就比较被动了。所以美国现在需要亡羊补牢,扩大检测范围。
肖 耿:
从国家能力来看,无论是公共卫生、科研能力还是社会动员能力,美国还都是很强的。
但是,特朗普政府一开始没有重视疫情,反而更加关注经济问题,就没能及时地把美国应对疫情的能力调动起来。
另外,疫情也暴露了美国分配不均的问题,比如说在纽约,感染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因此疫情暴发,暴露了美国在治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2、美国疫情,拐点何时出现?
陈 剑:
看疫情的走向,有三个节点很重要。
第一个节点:新增感染人数的峰值。一般来说,封城之后20天左右,达到峰值。但是,美国是联邦制,各个州的政策和情况都不一样,很难统一来讲。此外,美国疫情进入平台期的时间太长,说明其检测能力不够。如果现在仓促复工的话,有可能会带来第二波疫情。
第二个节点:新增和治愈的数字能够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说确诊存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第三个节点:每日新增相对比较少。当然进入这一阶段后,还要考虑有没有境外输入的问题。
3、疫情VS大选,存在哪些变量?
汪 铮:
最大的变量是,两个高龄的候选人能不能健康地坚持到最后。这并不是有年龄歧视,因为竞选季,两位候选人都要大量地接触选民,而美国的疫情又如此严重。
另外,疫情的长短可能会影响大选。如果疫情到秋季还得不到控制的话,会对美国的经济,和百姓的心理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特朗普的民调虽然还可以,但美国糟糕的疫情应对让人大跌眼镜。如果疫情继续蔓延,经济和金融市场无法稳定,那就很致命了。
4、如果特朗普连任,能否预测其政策走向?
克雷格·艾伦:
大选还有好几个月,所以还有很多变量。现在经济承压,失业率上升,所以很难预测未来。
但是特朗普有着很强的原则和信念,在很多问题上不会改变也不会让步,包括坚持“美国第一”,不重视多边合作,和对国际组织的态度等等。如果他有第二任期,他还是会坚持单边主义,他所有原则和信念都会延续。
刘亚伟:
如果是拜登上台的话,他有和中国打交道的经验,他对中国应该有相对客观的看法。但是为了竞选,我担心他会越来越“反华”,他会不会自己跳到“反华”的陷阱里边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疫情之于美国内政
5、如何看待美国失业人数创新高?
李 成:
疫情之下,美国的失业人数不断递增到 2200万,大约占美国劳动人口的14%,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美国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有很多人都是做兼职的,二是服务业占比很高,现在旅游、餐饮和娱乐等服务业都停滞了,所以申请失业救济的人很多。
此外,中国和美国的中产不一样。中国中产有房子,而且不少人没有房贷。但是美国人有房子的几乎都有房贷,而且还要付房产税,再加上没什么储蓄,所以美国人失去工作后,根本支撑不下去。
6、如何看待美国的2万亿刺激计划?
刘亚伟:
有人说2万亿刺激计划是“毒药”,但是不管是不是“毒药”,首先老百姓手里要有钱,人要吃饭、要住房。至少要让老百姓把日子过下去,这方面美国政府是对的。其实,美国的债务一直都在飙升,你觉得它量化宽松是在“自杀”?但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我觉得问题不大。
7、如何看待美国呼吁企业回迁?
肖 耿:
制造业回迁,产业链重组的说法,在美国早就有了。但这样的想法是很难落实的。美国跨国公司回迁,会失去中国市场,会损失很多钱。
美国鹰派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些负责国家安全的人心里老是想着“中国威胁”,但是不太懂经济。实际上,美国受益于现在的全球供应链,企业降低了成本,消费者买到了便宜的商品。如果美国不采取理性的措施,那么也会促使中国采取防御,那么大家的成本都会上升。
8、疫情会加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吗?
孙 韵: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会助长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这种趋势。
首先,疫情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全球产业链的断裂。比如说,现在瑞士无法把一些核心零件给中国,中国就无法生产美国所需要的呼吸机。那么疫情结束后,大家会重新审视国际合作,也许会把生产链转移,或者回迁。
其次,疫情之中,有些国家没有表现出国际主义精神,而是选择“各扫门前雪”。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应对疫情时又无能无力,令人不禁对多年来国际合作的效果表示怀疑。
↓↓↓疫情之于美国外交
9、如何看待美国“断供”世界卫生组织?
陈 剑: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动机、效果和反应来看美国“断供”世卫组织。
首先,美国的动机很简单,就是要“甩锅”。
其次,效果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美国的疫情防控没有正面效果。世卫组织的人也说,这会将更多人置于风险之中。
最后,从反映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士都反对“断供”,认为美国要和世卫组织保持沟通交流。美国的大部分医生都意识到保持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因为疫情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是全人类的事情。在这里,我想说我们中国的医疗工作者非常愿意分享经验。
10、面对疫情,美国想"甩锅"想追责?
克雷格·艾伦:
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的,是多中心的。在制定对华政策的时候,不是总统一个人做决定。目前,在国会之中,大约有230个正在制定的法律是会影响到中国,影响到中美关系的,这些不是总统一人的意志。在美国社会,孤立主义和民族主义正在上行,而这种趋势会通过国会反映到总统那里。
11、疫情如何影响美国"领导力"?
克雷格·艾伦:
以前,美国倡导建立国际机构和组织,乐意提供全球公共服务产品,并且重视盟友体系。
而特朗普有“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的倾向,所以在他的政策框架下,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变得复杂。我希望美国在重建国际秩序等方面,能够有更多的建树。
汪 铮:
很多人觉得疫情重创美国,美国领导力会下降,但是下这样的判断要谨慎。疫情对美国领导力肯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领导力不完全体现在政治上。我们不能排除疫情走向会出现转折,比如说,美国会不会在疫苗研发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呢?美国的实力其实也体现在科技、跨国公司上面。
二、我们不要小看美国,这个国家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后,有怎样的复苏和调整能力?疫情之后,美国会不会反思?到底会怎么走?现在还不好判断。
12、“后疫时代”,美国外交走向如何?
刘亚伟:
美国的外交如何走?还要看今年选举的结果。如果特朗普连任了,美国现在的孤立主义,反全球化的政策应该还会延续。
很多美国的智库研究者认为,特朗普的最大失误是抛弃盟友,冲击了美国的领导力。但是就像汪铮说的,不要低估美国反思和纠错的能力。
孙 韵:
疫情期间,美国的一些做法,它的欧洲盟友并不吃惊。比如3月12号,美国宣布针对欧洲的旅行禁令,之前没有跟欧洲商量。欧洲人虽然不满,但觉得这就是特朗普的政治逻辑。
美欧关系出现裂痕,是不是就给了中国机会?这个结论也为时尚早。即便美国现在不太具有领导风范。欧洲尤其是西欧依然认为美国是最重要的盟友。美欧关系走弱,不能直接转化为中欧关系走强。美欧关系尚未上升到发生质变、双方分道扬镳的地步。
13、郑永年说“瘟疫和战争,几乎是孪生兄弟”,如何解读?
汪 铮:
一场疫情,让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各方都变得特别敏感。历史上也是这样,在发生瘟疫、动乱的时候,各个国家之间容易互相猜忌指责。在这样的敏感时刻,我们更要防范极端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如果不能避免的话,战争的可能性就变大了。所以疫情当中,大家更要小心和审慎。
克雷格·艾伦:
我不担心会热战,有些担心会冷战。如果冷战,那么中美互信会降低,我们会拒绝和对方合作。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我们很容易作出评论和批评。如果我们了解对方,我们在批判的时候,就会审慎很多,所以说增强互信永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今天这个节目很重要,我们可以在一起分享观点,增强双方的互信。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