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3D打印技术 人体206块骨骼都可“置换”
3D打印从开始运用于汽车和航天等制造业,到近几年应用于医疗行业,打印出组织器官,并且协助完成手术,3D打印可谓改变了生产观念。在医疗行业,3D打印人造肝脏组织、3D打印人造耳、3D打印牙冠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郝永强教授,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重建,让患者免受截肢之苦。骨盆肿瘤一直是手术“禁区”。因为骨盆是连接人体上下肢的重要部位,其中脏器、血管众多,切除肿瘤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术中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郝永强用3D打印技术和计算机导航来构建病人个体化病变模型,用3D打印的骨盆替换必须切除的骨盆,如今这项技术还推广到四肢肿瘤和骨缺损修复领域。也就是说人体206块骨骼,任何一块骨骼发生病变,都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置换”
要说起3D打印技术能够在骨科医学领域的推广,不得不说一位年过八旬的老院士,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戴尅戎院士。
探索医工结合创新之路
戴尅戎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医工结合的创新。1978年,一次报告会上他偶然得知一种金属合金叫 “记忆合金”, 记忆合金在低温时容易变形,温度一高就恢复原形。经过三年的努力,1981年,戴尅戎在国际上首次将记忆合金制作的骑缝钉在低温时装入一名骨折患者体内,温度升高后骑缝钉将断为两瓣的膝盖骨紧紧地固定在一起。此后,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日益广泛。
上世纪80年代,戴尅戎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学专家合作,完成了世界首例3D打印骨盆假体重建手术。戴尅戎也成为把3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学的“吃螃蟹者。”如今已经85岁的戴尅戎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小时,参与一线诊疗、探索学习从不间断。
生物打印人体器官已不再是梦想
打印人体器官如今不再是梦想,不久前有科学家成功打印出一块活的心肌,这块心肌在“出生”70小时,后竟奇迹般地出现了有规律的跳动。戴尅戎表示,生物打印将给医学带来重大变革,并在未来成为一种医疗模式。比如目前全国在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中,每100人中只有1人能拿到肝源,如果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器官,就能解决移植器官资源紧缺的难题。也许未来,医院除了医生,还会加上一台3D打印机,就能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未来说:执牛耳者》项目组 编辑:刘喻斯)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