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解放上海被称为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赢得了全国最大城市的攻坚战,并且城市几乎没有被损坏。政权交替,城市却得以保全,并被完好交回到人民手中,民心安定。这一伟大奇迹究竟是如何造就的?当年还有哪些不被外界所熟知的历史细节?2019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曾推出八集系列报道《解放传奇》,解密这段充满智慧的传奇。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让我们再度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位于静安区秣陵路的上海火车站,当年的名字,还是“麦根路货站”。1949年5月,这里迎来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辆列车。它从南京出发,沿着沪宁线抵达上海,车上满载的并不是乘客,而是救命的粮食!
列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线,抵达上海
王征是上海铁路局的退休职工,他曾与两名当年在麦根路车站的老工人聊起上海解放初期麦根路货站紧张而繁忙的情景:“他们说,在上海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就已经和他们做了动员工作,希望他们能够留在车站,迎接解放。所以列车一来,他们就成群地打开车门,把大米搬到卡车上,运往市区。”
12-24,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缺米、缺棉、缺煤的紧急境况。时任华东财委机要科科员的陈国,收藏了一份珍贵的电报,见证了上海解放初期,物资紧缺的局面。
曾山写的电报稿
“紧张到什么程度,上海大米只够用五天。曾山同志亲自写的这份电报稿,是四个A的,代表了特急电报。我发这个电报的时候,心都在跳!”
国民党在撤退时蓄意撤走大批物资,企图把上海的家底彻底抽空。更糟糕的是,国民党军队以舟山群岛为基地,自12-24起在长江口布雷和派军舰封锁巡查。上海在解放前是面向国际的港口型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粮食和作为生产原料的棉花,60%依靠进口,国民党就是意图通过海上封锁,让外面的物资进不来,从而拖垮上海经济。
当年的解放日报记载了物价上涨的情况
翻开当年的报纸,每天变动的商品价格占据很大版面。一面是物资极度紧缺,另一面,投机势力却打算哄抬物价,大赚一笔。仅12-24到16日,6天时间,米价就上涨了96%,并带动整个物价上涨一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棉纱价格也上涨了3倍多。
黄宝妹时为纺织厂女工
“上海解放已经七十年了,七十年上海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拿着当年的老照片,当时还是一名纺织厂女工的黄宝妹感叹着。1949年,正值黄宝妹结婚生子,本是喜事连连,但是黄宝妹却每天忧心忡忡。棉花价高紧缺,工厂开工困难,全市55家私营棉纺厂、已有12家停工,全市失业工人、店员及家属达40多万人。
“我们家里那个时候有八个人,就是我们夫妻两个在(棉纺厂)工作,(国棉)十七厂工作,养活了八个人。”当时棉纺厂的工作,是黄宝妹全家的生活来源。
“铛铛铛……“ 上海解放前,穿梭在东兴桥与杨树浦路上的当当车,记录着上海棉纺织业的兴盛。当时的纺织厂职工们大多选择当当车上下班,每天工厂换班的时候,大批的纺织职工蜂拥而出,好不热闹。
上海,占据着当时中国纺织业的半壁江山,有纺织企业4550家,纺织工人近八万人。上海纺织业,占到全市税收的七成以上。
“反复强调怎么把上海的生产搞起来,因为上海生产不搞起来,上海等于死掉了。上海原来是工业城市,同时它有支援全国的任务,所以上海恢复生产,发展生产,中央最重视的。”
时任接管干部的李家齐
中共上海市委原秘书长,时任接管干部的李家齐,当时在工会任职。如今已经103岁高龄的他,依然记得上海解放初期,中央对于上海生产的重视,每次询问,必谈如何恢复生产,发展生产。
但当时的情况,要尽快恢复上海生产,实现支援全国的目标,谈何容易。究竟要如何维持这座中国最大工业和商业城市的运转?工厂要不要搬迁?搬迁了会不会引发新问题?困局亟待破解。
苏州河边的上海大厦,12-24,这里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次重要的财经会议。主持这场会议的,是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
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
这场五大区财经干部悉数到场的重要会议,详细研究了克服当年财经困难、力争经济状况好转的问题,提出了全国支援上海,稳定上海后,再由上海支援全国的办法。随后,中央批准了这一战略,指出“我们必须维持上海,统筹全局”。
为着大量的物资运输,江淮地区几百万的百姓和铁路工人一起抢修铁路。在抢修沪杭线二号桥时,本来预定八天的工程,仅用了六天就完成了。就这样,米棉等物资,通过铁路和内河航运,从全国各解放区源源不断运进上海。
与此同时四大银行接到指示,收紧银根,禁止借贷,催促还款,以阻断投机商的资金链。
到11月中旬,明面上看,上海市场上的物价仍在上涨,但中央对货币和物资已处于高度控盘状态。市场流动性被暗中抽紧,剩下的就是什么时候“收网”了。
“东北自12-24至30日,须每日运粮1000万到1200万斤入关。”
“催促华中棉花东运。”
“各大城市应将几种能起收缩银根作用的税收,于12-24左右开征。”
电报秘发指令,准备米棉之战
12-24起,陈云相继给各地密发十二道指令。
这是举全国之力和投机商人进行的一场贸易战,12-24,决战打响。上海国营商店统一抛售粮食棉纱,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降价。
“计算下来,就是(物价上涨)两倍的时候(开始抛售)。这个时候我们所控制的物资,能够应对这个物价上涨的这个幅度,而且投机商人付出的代价(高)能够打到他(投机商人)的要害。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就精准打击。”曾经有人建议陈云早点下手,对市场施压,但陈云一直按兵不动。事实证明,这一次陈云依据通货膨胀数量和物资数量的对比,选择了最精确的出击点。
最终,高息借钱购买政府抛压粮食的投机商,在大量存粮面前支撑不住了,原本打算大赚一笔的投机商,他们手里的物资全部积压手中,只能败退市场。
仅用了十天时间,米棉之战取得胜利,从上海到全国的物价市场都被稳定了下来。上海80%的纺织工厂全面复工,到1949年底,上海已经实现财政结余。
米棉之战的胜利,让人民政府取得了各个阶层的信任和支持,全市人民建设新生活的热情也被激发。
“生产很重要的,我真的家里什么也不管,我都是妈妈,小孩都是她管,积极性到这个程度。”黄宝妹说当时工厂里的工人们都热情高涨,为人民放纱已经成为共识,她们改进技术,优化流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毛主席讲你们上海打的这经济战,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这一次,中国共产党用区别于解决银元之战的军事政治手腕,而是凭借经济的方法,通过物资的调配,选择精确时间点抛售和买进,赢得了“米棉之战”的胜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阐述了这场经济战对于上海这座城市,对于刚接管上海的共产党的重要意义:“这个打了以后,后来资本家就服帖了,共产党不但是能够打仗,也会打经济仗,会建设这个城市。”
七十年后的上海,依然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七十年后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考验只会越来越大。善于学习,无惧挑战,坚定自信,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王健慧 耿博阳 姜涛 刘桂强 朱晓荣 李维潇 徐敦华 编辑:小真)
编辑: | 周宇倩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