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智能技术给主持传播带来了哪些影响与改变?在拥抱智能技术的同时,如何坚守专业价值和公共责任?面对口语传播的形态变化,该以怎样的学术观察与跨学科视野来解释新现象?目前,这些问题摆在了口语传播教育工作者和从业者面前。
“口语传播是现今最主要的表达途径。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兴起越发凸显出主持传播、口语传播的关键性和必要性。本着对前沿问题、复杂问题的高度敏感,业界与学界需要搭建起交流平台,来审视、思辨与厘清新媒介技术对主持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暨第五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如是说。
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1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及业界人士围绕论坛主题“解构与重塑:智能时代的主持传播”,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主持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意图剖析新媒介环境下易变复杂的表象,重新定位人在主持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并寻找重新构造学科和行业的新思路和新力量。
智能媒体时代下,主持传播何去何从?
主持和口语传播在新媒介环境下面对的挑战与变化,是本次论坛致力于探索的主要议题之一。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中国的声音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社会生态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重组。智能时代新传教育面对的是虚拟主播、移动短视频、网红直播等新型业态。多元化、平民化和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公共传播的主持艺术越来越成为必须思考的紧要问题。
智能媒体环境下,人人都能做直播、录音、录像并上传。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与艺术学院教授曾志华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持传播原有的话语权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在重塑。因此,在新的传播生态中,要做互惠共生、联合协作,不断控制和优化自己所处的传播生态位,以此占据更好的优势。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虚拟主播、网络直播的兴起,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融合边界不断拓展。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教授提出,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并不是主持传播和智能技术的简单叠加,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教授高贵武认为,媒介技术发展在不断拓展人与人交流的物理时空,从而真正实现人类传播向“面对面”的回归。“主持传播应该说是迎来了最好的一个时代。”
新媒介环境下主持传播教育:全媒型人才培养成为新课题
全新的媒介环境对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科研开辟出新的空间。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培育更好服务国家传播需求的全媒型人才,成为口语传播教育的新课题。中国有声阅读委员会会长、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指出,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迫在眉睫。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MFA硕士点负责人巩晓亮认为,智能时代环境下,新的技术和知识涌入主持传播业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接触新的东西来补充学科,重构学科的形态。主持传播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从纯粹的艺术实践者,变革为具有复合交叉力的整合者。
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姚争教授从2019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现状出发,提出了智能时代的教学应变策略。他建议各高校进行多方向、强指向的跨学科培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文科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人才。
人文精神:主持传播的灵魂与方向
在关注技术变革的同时,与会专家也呼吁口语传播人才要具备人文温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教授提到,对技术的考察必须和人的存在、与整体人类的命运感联系在一起。口语传播人才不仅需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更需要有心系家国的人文情怀。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人工的播报之所以不能被机器和大数据替代,就在于其所具有的情感温度和人性光彩。新媒体环境下,应对智能化的挑战,主持人更应具有思辨能力、艺术素养和人文关怀。
拥有人文温度,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口语传播人的使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毓强认为,口语传播作为媒介的一种手段,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力机制。我们需要思考自己在其中承担什么职能,贡献怎样的公共价值。
在培养和践行口语传播的人文温度方面,华东师大传播学院也一直在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今年7月,多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主动加入“寻意行”公益团队,发挥口语传播特长,进行了多场直播活动,传播寻甸传统文化,帮扶寻甸群众脱贫增收;在十校联合“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直播活动中,数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实地探访中共一大会址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重现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历史源流。10月,传播学院“汉语言艺术表达”项目在云南寻甸雷锋希望小学正式挂牌。传院学生增脚力、炼眼力、强脑力、健笔力,践行着新时代口语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今年是华东师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办的第16年,多年来,该专业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厚基础,强专业,重创新,培养了一批基础厚实、素质全面、作风稳健的播音主持与口语传播人才。此次论坛是该专业发展成果的重要展示,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两所国内新闻学府第一次合力搭建播音主持学科发展交流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实习编辑:马婷)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