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四周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四年来,示范区三地如何从“单兵突击”到“携手共进”?“试验田”里种下的制度创新“种子”,萌发了怎样的新景象?来看看记者谢丹青的观察。
《新闻透视》记者谢丹青
>>记者观察:
每年的金秋时节,我雷打不动,总会要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跑一跑,而今年已经是示范区成立的第4个年头了。
这次,我们先去看了下正在建设中的水乡客厅核心项目方厅水院的现场。这座地处沪苏浙原点、横跨青嘉吴三地的“四合院”,今年12-25在三地同时开工。如今,太浦河上,两座廊桥已经打下桥桩,初见端倪。四个角上的沪苏浙皖主题展示馆,也在稳步推进。到明年年底,方厅水院就将全面竣工,不仅能实现“走路跨省”,功能丰富的滨水公共空间,也将成为示范区的全新地标。
据长新公司总经理朱翊元介绍:“这个建筑是非常特别的,除了它从象征意义上来说,象征我们三省一市向心汇聚发展,从实际功能来讲,确实也是联通三地103430作为我们搞建设来说,我觉得我们的项目建设是一体化制度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的核心要义,而项目则是检验制度创新是否有效的最佳实践。
2020年,元荡第一座跨域公路桥的建设中,“001”号涉水项目“联合审批”批文出台,迈出了跨域项目建设一体化的第一步。
而到了方厅水院,制度创新再次推进。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公司成立,负责跨域项目统一开发。2022年初,示范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通,方厅水院作为“001”号项目完成备案。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规资部门签定“委托审批”框架合作协议,项目在用地和建设规划许可上三地实现数据互认,并最终由青浦区统一发放施工许可证,实现一表申请、一网办理。审批上,三个章,变成了一个章。建设和运营管理则是由三地共同参与。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规建部副部长刘群星称:“一套蓝图,一套标准,一个平台,一个主体,还有一体化的制度,证明了这‘5个1’,是完全能够去做好水乡客厅建设的,基于地理位置,基于老百姓的需求,基于这个项目最便利最大效率的去推进的一些思路,我们可以把一些行政区划上的一些概念进行弱化、淡化。”
示范区人常说,示范区的项目建设并不是敲锣打鼓来的,而是一路披荆斩棘来的。很多项目投资并不算大,但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这个月初,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涵盖青浦朱家角、金泽,吴江黎里、嘉善西塘和姚庄,面积约660平方公里。分属三地的五个镇不再编制各自的规划,而是完全成为一个整体,实现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创新产业协同共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生态优先、不搞大开发、走“存量”、“减量”保护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共同的“硬指标”。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规建部副部长刘伟表示:“由原来柔性的大家协作,变成一个刚性的垂直传导,因为跨省域编制是一个未来的发展的共识,在这基础上就是跨域的协同治理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实现跨省域项目推进的法定依据。”
至此,四年间,示范区完成了1个《总规》、1个先行启动区《总规》、8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40多个详细规划,构建设了国内首个跨省域法定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到项目实施,锚定“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现在,重新回想四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元荡时,这里的道路还是断头路,水中也还有隔网。而如今,元荡23公里岸线已经贯通,蜿蜒的网红步行桥,串联起青浦吴江两地。水清岸绿,粉黛子盛放,驻足期间,尽享美景。示范区的建设,正是通过理水、营园、筑心,来弥合区域间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阻隔。相信在这片有风景的热土上,示范区的建设将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指引,久久为功,携手共进,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记者:谢丹青 汤捷 编辑:由由酱)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mzyl.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